刑事审判,定罪之有无,决刑之轻重,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自2019年10月,第七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七刑会)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公正审理各类刑事案件,深化司法改革,锻造过硬队伍,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充分彰显。
2020年至2024年间(下同),全国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84.46万件,判处罪犯793.91万人。
最高人民法院累计出台刑事司法解释20件、刑事规范性文件82件,发布刑事指导性案例21件。
……
数据见证担当。这六年,是刑事审判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铿锵前行的六年。它以雷霆之力回应时代之问,守护国泰民安;以司法之为答好人民之盼,筑牢正义防线,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政治领航,奏响国泰民安“最强音”
2025年7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指出:“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党中央手中的‘刀把子’,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必须胸怀大局、挺膺担当。”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人民安宁是初心所系。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刑事审判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提升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维护公正的履职能力,为高水平安全构筑坚实司法屏障。
曾轰动全国的劳荣枝故意杀人、绑架、抢劫案,正是一例。1996年至1999年间,劳荣枝与其情人法某英(已另案核准并执行死刑),在江西南昌、浙江温州、江苏常州、安徽合肥等地,犯下一系列抢劫、绑架、故意杀人罪行,7个鲜活生命惨遭戕害,案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在长达20年的逃亡后,劳荣枝于2019年落网,历经一审、二审、死刑复核,2023年12月18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劳荣枝执行了死刑。天理终得昭彰,正义从未缺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六年来,人民法院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幸福安宁——
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分裂、渗透破坏、间谍窃密活动,审结“台独”分子杨智渊分裂国家案,制定实施《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犯罪。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对极端恶性案件,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对樊维秋、徐加金等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执行死刑,有力震慑犯罪、保护人民;
依法惩处孙力军、赵正永、秦光荣等多名原中管干部,审理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对将腐败黑手伸向惠农、医保、教育等领域资金的犯罪分子严惩不贷,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
深入开展新时代禁毒斗争,出台昆明会议纪要,审结毒品犯罪案件23.04万件32.68万人,禁毒态势整体向好。
……
人民法院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适用刑罚,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占8.48%,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罪犯占85.20%,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助推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如今,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在波澜壮阔的平安中国建设征程中,人民法院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以严格公正司法守护国泰民安。
服务大局,护航高质量发展“关键处”
“经济社会发展向前推进一步,司法服务保障就要跟进一步。”“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依法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维护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202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上强调。
六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发挥刑事审判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2019年5月起,一场以“化解债务”为名的资本骗局悄然蔓延。袁山东、苟玉兰等人利用设立或收购的众合天下、贵州中解两家公司及全国一千多个办事处,编织出一张庞大的非法集资网络。
他们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通过熟人推介、集中培训等方式,以高额回报、资产质押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收所谓“报备费”“服务费”等资金,累计金额高达121亿余元,造成28771名投资人损失41.66亿元,众多家庭积蓄在“解债”幻影中化为乌有。
2023年,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以集资诈骗罪判处主犯袁山东无期徒刑,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苟玉兰等五名被告人九年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并责令全额退赔被害人损失。
该案是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型非法集资案件。人民法院直面新型金融犯罪,高悬利剑守护百姓财富、维护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六年来,人民法院以刑事审判为抓手,从惩治金融诈骗到规范资本市场,从打击非法集资到清理“空壳公司”,逐步构建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司法矩阵——
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涉案的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做到合法权益依法平等保护、违法犯罪一律依法惩治。广西法院制定工作指引,落实企业家合法权益司法保护机制。河北法院健全涉产权案件常态化纠错机制,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合法财产与犯罪所得、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依法严惩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内幕交易、涉地下钱庄、洗钱等犯罪,审结金融犯罪案件8.98万件16.67万人,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专项行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审结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犯罪案件1.46万件、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2.56万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家税收秩序。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3万件,出台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审结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2.63万件。探索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实现惩治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一判三赢”。宁夏法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判决滥伐林木被告人“补植复绿”。云南法院责令山林失火案被告人巡山护林折抵生态环境损失费用。
回应关切,书写司法为民“新画卷”
白家犯罪集团编织的黑色网络,吞噬的不仅是290余亿元巨额资金,更是多条鲜活生命和一个个深陷骗局的家庭。2025年11月4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白所成、白应苍等5名主犯被判处死刑。
余华英手中被拐卖的17名儿童,背后是17个日夜哭泣的家庭。从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死刑判决,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最终核准,法槌落下,敲响的是对人伦底线的捍卫,也是对“天下无拐”民生期盼的庄严回应。
杭州女子谷某取快递时的寻常一刻,竟被恶意编造成不堪的网络谣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惩治了诽谤者,并向全社会宣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都值得被全力守护。
对于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而言,被摧毁的不仅是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未来的人生。自2023年起,最高人民法院连续三年对九名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集中宣判并执行死刑,传递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的鲜明立场。
桩桩件件,人民法院亮出的正义之剑,映照着刑事审判在维护公民权益、回应群众期待中的坚定决心。
六年来,刑事审判工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零容忍”,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人民法院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021年至2024年一审审结此类案件11.9万件判处25.3万人,为受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审结盗窃、敲诈勒索、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案件128.09万件,审结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案件4.55万件8.06万人,审结制售伪劣种子、侵占耕地犯罪1.46万件,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新时代严重暴力犯罪大幅下降,危险驾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占大多数。人民法院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统一醉驾案件裁判标准,落实宽严相济,推动综合治理,2024年危险驾驶罪收案27.55万件,较2021年下降21.04%。各地法院积极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原因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人民法院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以司法保护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保护融合发力,共同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合力守护祖国花朵平安健康成长。同时,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切实加大对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犯罪的打击力度。
人民法院坚持以“如我在诉”意识做实“有信必复”,加强释法说理,用好听证制度,认真办理刑事申诉案件,做好实质性化解信访矛盾工作。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人民法院坚持严格公正司法的同时,注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把服务治理做得更实,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辽宁法院运用“三书一函”堵塞监管漏洞,江西法院发布涉企刑事风险防控指引,吉林法院推动违法与犯罪梯次治理,上海、青海、福建、四川等地法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危险驾驶案件时加强法治宣讲,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深化改革,跑出公平正义“加速度”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锚定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与人民法院“六五”改革纲要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需求新期待为出发点,深入推进刑事司法改革。
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法院聚焦庭审实质化,让庭审真正成为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主战场”,持续落实和完善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健全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依法规范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化量刑规范化改革,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各地法院也结合实际创新实践——
陕西法院制定刑事案件证据审查指引,为证据认定划出清晰“标尺”;重庆法院扩大技侦证据运用范围,破解特殊案件证据运用难题;浙江法院实现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经通知到庭率99%。
……
此外,人民法院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完善证据审查、案件审理、审核监督等机制,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完善冤错案件主动发现、及时复查和依法纠正机制,依法纠正重大冤错案件21件22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全国法院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出台司法解释解决“占坑式”辩护问题,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获得律师辩护和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权利。
利用数字赋能,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推公平正义“加速度”的有力引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数字法院建设。建设统一办案办公系统,实现全国法院在‘一张网’、一个平台办案办公。”
全国法院加快推进“一张网”建设,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有效减轻法官文书压力、统一裁判尺度;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打通信息壁垒;远程视频提讯系统覆盖率达99%,让司法资源高效运转,群众奔波更少。
六年来,人民法院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靶心,公正高效权威的刑事司法制度愈发成熟定型。
改革举措是否落地见效,关键要看审判质效是否有效提升。
据了解,2025年前三季度,刑事条线指标总达标率100%。
数据向好、改革深化,离不开科学的审判管理。人民法院紧扣审判管理现代化要求,在减负与提能的平衡中,用好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这一“指挥棒”。围绕审判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对司法数据“富矿精开”,通过“案-件比”、上诉率、审限内结案率等核心指标精准检视问题,推动刑事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人民法院案例库与“法答网”的建设,也在融合中赋能审判实践。2023年以来,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刑事案例1967件,刑事提问累计9.86万件、答疑9.32万件,裁判尺度进一步统一,实现以问补案、以案答问,凝聚起规范法律适用的合力。
2024年4月,全国刑事审判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贯通加强审判管理和队伍管理。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刑事司法改革的落地,还是审判提质增效,最终都要靠过硬的队伍来支撑。六年来,人民法院围绕“五个过硬”要求,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刑事审判铁军。
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以教育整顿、司法巡查等方式整治顽疾,筑牢政治忠诚;业务培养上,通过“人民法院大讲堂”“刑事高端讲堂”等常态化培训,提升法官庭审驾驭与裁判说理能力;作风建设上,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强化警示教育,对司法腐败零容忍。
从刑事司法的深耕到审判管理的精耕,再到队伍建设的淬炼,人民法院的改革实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公平正义的“加速度”跑得更稳、更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力量。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新起点,人民法院必将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深化刑事审判理念、制度和实践创新,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以不懈奋斗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