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互联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游戏充值而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对于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游戏实名认证不规范问题,广州互联网法院对涉案游戏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游戏平台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2020年7月31日至8月31日暑假期间,年仅10岁的小沈用其父亲的手机玩多款热门游戏,并偷偷为其中某款游戏频繁充值,累计充值38973.5元,单次充值金额高达648元。
小沈父亲发现上述行为后,以小沈名义诉至法院,请求该游戏平台返还小沈的转账充值钱款。
今年5月,经广州互联网法院调解,涉案游戏平台一次性向小沈返还充值款项3万元。
在审理该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过程中,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朱晓瑾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游戏账号实名认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无法匹配。经查,认证的姓名系小沈的父亲,而身份证号码则系小沈母亲的。
法院认为,认证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亦可认证通过,反映该游戏平台的游戏账号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在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方面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违反了国家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要求。
法院发出《司法建议书》
为此,广州互联网法院向涉案游戏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指出“因贵司运营的游戏中存在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不规范的问题,进而导致贵司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网络游戏服务,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保障网络游戏用户的合法权益,广州互联网法院特向该游戏平台提出四点改进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实名认证注册制度。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二是积极排查、消除隐患。鉴于涉案游戏实名认证出现的问题,应配备“专业部门”“专门人员”,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排查,对一经查出姓名与身份证号码不匹配的游戏用户,须要求用户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三是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为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在落实实名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应采取包括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在内的技术措施,落实未成年人支付限制的制度要求。
四是强化保护未成年人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探索适龄提示制度,畅通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渠道,及时解决涉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严格落实“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限制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使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真正发挥效果。
该游戏平台收到《司法建议书》后,及时回函并拟推出以下改善措施:在中宣部实名认证系统登记并授权的游戏已全部接入中宣部实名登记系统,严格校验实名信息真实性。对于历史上实名注册不合规的账号,登录时强制要求用户重新进行实名认证。用户进入游戏时,需先进行实名登记,否则不允许进入游戏。但游客用户单设备15天内允许试玩1小时,试玩策略符合政府监管要求。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