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远连州市人民法院法官来到广东某纳米塑胶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塑胶材料公司)回访,只见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
“还是要感谢法官想方设法为我们解决纠纷,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生产,5月份我们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了。”该公司杨主管笑容满面地对白升莲法官说。
据了解,塑胶材料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制造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久前,该公司陷入一起跨省合同纠纷。去年,河北省邯郸市某公司认为塑胶材料公司生产的填充料有问题,迟迟不愿支付货款,两家公司就填充料是否合格产生争议。
今年3月份,塑胶材料公司将邯郸某公司诉至连州人民法院,要求对方支付货款22万余元。邯郸某公司不甘示弱,提起反诉,要求对方赔偿损失19万余元,并提出鉴定申请。两家公司矛盾愈演愈烈。
案件承办法官白升莲仔细研究案情后,意识到双方对簿公堂已不可避免,但如果就案办案,不仅两家公司耗时耗力,而且“刚硬”的判决还可能导致“此案结、彼案生”。
“只有想方设法用调解之‘柔’化诉讼之‘刚’,两家公司才能真正放下芥蒂,纠纷才能得到实质性化解。”照着既定的思路,白法官组织双方开庭调解。
这次调解,双方在货款金额上僵持不下,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不过,半个小时的调解激发了双方企业的选择走调解途径的意愿。
“现在也无法确定填充料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我们不如暂且放下争议,大家在合理范围内做出让步,尽快把纠纷解决,让企业生产经营回归正轨,将损失降到最低。”白法官多次通过电话耐心地与双方“背对背”释法析理,从双方企业合作关系、长远发展及双方企业各自难处入手,与双方深入沟通,寻找利益平衡点。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邯郸某公司向塑胶材料公司一次性支付货款16万元,双方线上签订调解协议,纠纷至此圆满解决。
“我们不能保证每次调解都能取得圆满结果,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迟早会有回响。”对于调解,白升莲法官坚定地认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据了解,2023年至今,连州人民法院办结涉塑胶材料公司合同纠纷案件20余起,案涉金额达570万余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这是连州人民法院助力优化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连州市人民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动履职,不断探索涉企案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共受理涉企案件475起,其中,调撤案件235起,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