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司法所所长沈乃铿调解日志上的墨迹未干,又一场持续到凌晨两点的菠萝纠纷刚刚化解。“菠萝纠纷等不得,再拖下去,一车菠萝就可能烂在田间,我们等不起。”
全国每三颗菠萝,就有一颗来自湛江徐闻。面对这样的产业规模,如何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法治保障体系?怎样的法治才能既解农户燃眉之急,又护产业长远发展?这些,都是徐闻菠萝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湛江市徐闻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起贯穿生产、交易、流通全环节的法治保障体系。从菠萝纠纷调解室到对接国际规则的涉外法治服务中心,从网格员的田间巡逻到“粤平安”系统的云端解纷,徐闻正在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特色产业法治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徐闻方案”。

法院干警为果农们解答法律问题。
精准把脉产业痛点 专业调解直达田间
在曲界镇菠萝纠纷调解工作室的墙上,“热心、耐心、细心、诚心”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个成立于2024年1月的特色调解室,已成为当地菠萝产业的“稳压器”。13名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顾问、退休法官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调解团队,成为化解产业纠纷的中坚力量。
今年4月底,一起典型的购销纠纷考验着调解团队的智慧。果农黄某与采购商闫某因高温导致菠萝减产引发纠纷——2万余斤菠萝晒伤损坏,实际装车量未达约定要求,导致采购商闫某无法享受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以下称“绿通”优惠)。
调解员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创新采用“降价保果+共担损耗”方案,既保障了采购方利益,又维护了果农权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这样的案例在曲界并不少见。据了解,菠萝纠纷调解室重点处理三大类纠纷:一是交易履约纠纷,如因天气导致菠萝减产、品质不达标引发的收购价格争议,或货车载重不足影响“绿通”优惠产生的成本分摊问题;二是生产协作纠纷,涵盖种植、采摘环节的劳务报酬、农资供应质量,以及加工环节的品控标准分歧;三是流通环节纠纷,包括交付果品质量不佳等。
“我们的优势在于既懂农业、更懂农民,还能精准运用法律。”沈乃铿介绍,工作室构建的“三维联动”体系成效显著:一是与村委会建立“田头排查”制度,提前介入纠纷;二是针对菠萝易腐特性,推行“先止损再分责”的应急模式;三是与法院创新“诉调对接”通道,确保“纠纷不积压、化解不脱节”。这套组合拳使得调解成功率高达95%以上,累计挽回经济损失210万元。
面对果农多靠“口头约定”的交易习惯,工作室正探索“线上调解+电子协议”模式,深化与菠萝行业协会的合作,推动建立标准化交易合同范本,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为推动徐闻县菠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行政保障。

曲界镇菠萝纠纷调解工作室助力当地菠萝产业发展。
对内夯实普法根基 向外完善法治体系
如今,“菠萝的海”的“法治味”不仅在交易市场发挥作用,更在田间地头直抵人心。每到丰收季,徐闻法院干警便会前往红星农场,为果农果商带来地道的“普法课堂”。
“你们是散工还是长工?平时工资怎么结算呢?”“在签订由买方提供的格式合同时一定要注意菠萝数量和品种的约定。”
干警们和果农果商面对面拉拉家常、聊聊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并结合审判实践中的案例,讲解规范使用交易单据、签订买卖合同中的注意事项等,帮助农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法治力量助力徐闻做好菠萝“土特产”文章,让徐闻菠萝飘香更远、品牌更靓。
普法还借助文旅的力量,走得更远。今年10月,“菠萝的海”景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传活动。活动通过雷剧小品、法治盲盒竞答等互动形式,让游客在游览中自然接受法治熏陶,实现了法治宣传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
每年1月,徐闻“菠萝的海”马拉松吸引全国跑者慕名而来,此时更是普法的“好时节”。今年“徐马”期间,徐闻法院抓住马拉松赛人流集中、传播面广的有利时机,开展“徐马跑不停 法治伴你行”普法宣传活动,为参赛选手和群众带来满满“法治干货”。
随着菠萝产业的提质升级,徐闻的法治视野也从田间地头延伸至国际贸易舞台。2025年8月,徐闻县金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全球知名企业都乐公司成功签约,标志着徐闻菠萝正式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涉外法治服务体系的强力支撑。
去年9月,北部湾地区首个涉外法治服务中心在徐闻成立,为农业外贸提供全流程法律保障。该中心整合法律专家、调解员等专业力量,在标准对接、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徐闻菠萝国际化之路构建了安全屏障。

法院干警到菠萝地里了解菠萝生长收成情况。
“1+6+N”攥指成拳 激活法治“神经末梢”
去年3月,徐闻法院RCEP菠萝特色产业法官工作室在RCEP徐闻菠萝国际采购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今年11月,徐闻县司法局在该中心成立法律咨询室,徐闻菠萝进一步夯实法治护航矩阵。
一个个法律力量的引入,是曲界镇综治中心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力量及社会力量,深入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缩影。
以菠萝特色产业法官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以曲界人民法庭为支点,按照“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1名联络员”模式配备人员,为企业、采购商、果农提供法律咨询、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等一站式司法服务,助力菠萝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曲界镇土地面积辽阔,提前介入,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先手牌”。曲界镇综治中心积极推进网格化建设,将15个村(社区)和2个农场分别划分网格共71个。网格员通过常态化巡查、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菠萝种植户和交易市场,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向“一网统管”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与覆盖精度。
今年以来,全镇社会面和各村(社区)网格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防控,累计投入网格员队伍3510人次,通过“粤平安”系统共受理各类网格事件2556件,办结率达100%。全部事件由网格层面自办自结,实现闭环管理,展现强大的前端化解能力。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曲界镇还创新成立“老戴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受理纠纷1315宗,成功调解1166宗,成功率88.67%,获中央、省、市各级肯定和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基层治理的标杆案例。
通过综治中心的智慧调度、特色调解室的精准发力,以及网格的即时响应,徐闻将法治力量精准注入菠萝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持续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声音
外地客商为徐闻营商环境点赞
凭公正“圈粉”
赢长久口碑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唯有在徐闻这次调解,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公平公正。”来自河南的果商杨某在签署完调解协议后,握着调解员的手感慨道。这句发自内心的评价,成为徐闻县曲界司法所化解农产品纠纷、优化营商环境的最真实写照。
去年三月,杨某经本地代办韩某介绍,向曲界镇农户陈某订购了9亩菠萝,并支付定金1万元。然而在采摘之际,杨某发现部分菠萝出现“黑丁”现象,当即要求解约退款,但农户坚持履约,双方各执一词,纠纷一度陷入僵局。
案件转入曲界司法所后,调解员并未简单“劝和”,而是果断深入果园实地勘查。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果园四周菠萝“黑丁”严重,中心区域却品质良好——这一规律性分布,排除了气候或药害等自然因素,初步判断为田间管理差异导致的局部质量问题。
在掌握关键证据的基础上,调解员分别与双方展开耐心沟通。对农户陈某,既讲法律也谈诚信,引导其换位思考;对客商杨某,则从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合作关系出发,提供可行方案。经过多轮协商,陈某同意将收购总量从53000斤调整为51500斤,单价从0.62元/斤降至0.60元/斤,杨某也表示接受。
纠纷圆满解决后,杨某坦言,一开始对调解并不抱希望,没想到徐闻的调解员不仅懂法律、懂农业,更有一颗公正心。“有的地方可能只管‘案结事了’,甚至只想着保护本地果农利益,但这里是真的在为双方着想。”
从矛盾对立到达成共识,从质疑担忧到真心信服,这起纠纷的化解过程,折射出徐闻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的扎实努力。正如杨某那句“就服徐闻”所表达的,法治不是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公平实践——而这,正是徐闻“中国菠萝之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的底气。
创新
曲界镇创新“债转定金”方案
从“案结事了”
到“合作共赢”
笔者在走访曲界镇司法所菠萝纠纷调解工作室时发现,调解室在化解纠纷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智慧。其中,一个案例通过“债转定金”的方案,将一次性的对抗性赔偿,转化为长期性的合作性交易,实现了从“案结事了”到“合作共赢”的升华。
去年4月,采购商陈小姐向曲界镇种植户吕先生支付6000元定金,订购其7亩菠萝。然而,吕先生随后擅自将菠萝转售给第三方,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协商陷入僵局。面对陈小姐的赔偿要求,吕先生却表示无力承担现金赔偿,纠纷调解一度难以推进。
面对难题,调解员并未拘泥于传统的一次性赔偿思路,而是大胆提出将“债务转化为定金”的解决方案。经多次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份颇具巧思的新协议。
根据协议,吕先生3万元的违约赔偿金,将直接转化为陈小姐订购其另一块11亩菠萝地的定金。在菠萝成熟前,吕先生需负责全程种植管理,而陈小姐则承诺以0.9元/斤的价格收购符合标准的菠萝。待采摘称重后,货款中将先行抵扣3万元定金,再支付余款给吕先生。为杜绝违约风险,协议还明确,若因吕先生原因导致陈小姐明年无法正常采摘,吕先生须支付6万元赔偿。
采取这个方案既缓解了种植户吕先生眼下拿不出赔偿金的压力,也为其锁定了未来的销路。而对于采购商陈小姐来说,该方案在保障其权益的同时,也维持了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比单纯拿一笔赔偿更有长远价值。
可以说,“债转定金”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对抗性矛盾转化为持续性合作,既守住法律底线,也盘活了农村信用资源,为化解同类农产品订单纠纷提供了新路径。
如今,吕先生田里的菠萝苗长势良好,一纸调解协议悄然化干戈为玉帛,也让这场原本“双输”的纠纷,走向了意想不到的“共赢”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