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一栋老旧居民楼里,关于加装电梯的争论已持续数年。高低层住户因采光、费用等问题争执不下,邻里关系一度紧张。如今,通过由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组成的“四师两员”协调机制,各方坐在一起协商,最终找到了共赢方案。一台崭新的电梯终于落成,居民的幸福回家路得以畅通。
这桩电梯纠纷的圆满解决,是广州通过调解方式化解众多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州市坚持法治思维,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建制度固根基
夯实调解法治保障
坚持法治思维引领,构建支撑调解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突出法治化。全力推进《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立法,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成果固化为地方性法规,系统解决法律依据不足、解纷合力不强、主体责任不清等瓶颈问题,为各类调解活动提供明确的法律遵循。
突出制度化。以市委依法治市办名义印发《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法定职责,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突出系统化。建立“后半篇文章”工作机制,市司法局通过完善案件分析研判、回访、预警等工作指引,推动调解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强队伍聚合力
打造专业调解支撑
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着力锻造高素质调解力量。
搭建专业平台。成立全国首家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于一体的广州市调解协会,为调解行业自律、规范发展提供了核心组织平台。高标准建设市多元解纷中心,设立商事、金融、知识产权、医疗等9个调解部,遴选调解专家344名,为纠纷当事人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专业商事调解服务。
织密组织网络。建成覆盖全市镇街、村居的348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筑牢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推动成立26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其中广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广州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培育品牌力量。推动群众威望高、调解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建立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打造了66家在人民群众心中“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工作品牌。这些调解室往往各有“高招”,例如黄埔区联和街道的马万峰调解工作室,以其独创的“禾雀花六步调解法”,在法理情之间巧妙架起桥梁,成功化解了多起重大疑难纠纷,已成为群众身边信得过的“法律贴心人”。
优机制提效能
构建协同调解体系
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
深化部门协同。市司法局与法院、公安、信访、人社、住建等部门协作联动,健全诉调衔接、访调对接、道路交通、劳动人事争议化解等工作机制,拓宽“共治圈”。
前移服务阵地。创新“派驻模式”,在全市177个综治中心、12个信访超市、14个诉讼服务中心实现常态化入驻。市司法局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设立672个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室,将调解服务精准延伸至群众身边。今年以来,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51.9万次,调解矛盾纠纷5.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3%。
优化衔接模式。探索完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调解+仲裁”“调解+公证”等工作机制,打通协议执行“最后一公里”,提升解纷效率和权威性。例如,在南沙发生的一起涉及近百名家长、培训费近150万元的教育合同纠纷中,南沙街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促成双方达成分期退款的调解协议,并由南沙区人民法院快速完成司法确认,为调解协议履行加上了“法律保险”。
保大局促发展
彰显法治为民成效
围绕中心大局和民生关切,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打造国际化法治品牌。成立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等调解机构,在海珠区琶洲国际会展区域、越秀区登峰街等外籍人员聚集地,设立涉外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引入外籍调解力量,高效化解涉外纠纷。
深化行政争议化解。出台《广州市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暂行规定》,将调解融入案件办理全流程。建立行政争议调解员库,联动行政执法机关开展受理前调解,超过84%的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环节“案结事了”。市司法局与广铁两级法院强化“府院联动”,建成1个市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11个区级工作站和5个部门工作室,调解中心成立至今已调解案件2.8万余件。
护航重大民生工程。针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这一民生痛点,市司法局联合规划资源、住建部门建立“四师两员”协调机制,通过运用政策、调解、执法、普法等举措,依法保障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累计推动加装电梯批复通过20117台,建成16821台,惠及居民近1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