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丰县城东镇属于典型城乡接合部,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3万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社情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的乡镇。面对这“三最”问题,近年来,城东镇明晰治理需求,整合现有资源,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聚焦聚力“四建三明”,深化落实“1+6+N”体系,探索出一条强党建、优治理、惠民生、重服务、保安全的基层治理之路,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城东样板。
健全“一机制”,基层治理导向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
针对以往基层治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当“救火队长”的问题,城东镇按照“看得见、管得着、治理好”的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全面推行“党委主动领责、领导主动领衔、班子成员主动领办”“三主动”机制,结合“一人一策一专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到“包掌握情况、包思想转化、包矛盾化解、包教育稳控、包息访息诉”,实现基层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分拨—研判—调处—回复—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调解工作现场。
近期,海丰县重点项目“海绵城市”新城和樾北路施工段存在关东村留用地争议问题,该镇综治委员会迅速捕捉“弱信号”,马上落实镇委副书记牵头、分管镇领导配合,关口前移、主动介入,多次约谈关东村委干部、村民代表,做通做实群众思想工作,确保“海绵城市”无障碍施工。
打造“一平台”,基层治理基础从“多头指挥”向“中心吹哨”转变
“感谢城东镇政府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满意处理结果,很感恩。”拿到费用的护工胡某龙来到镇综治中心致谢。今年初,护工胡某龙到镇综治中心反映,其受台东村聘请在医院陪护五保户黎某双,并约定为其垫付生活费,民政局已支付部分费用,尚欠9000多元,要求付还相关费用。了解情况后,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镇综治中心迅速落实镇公共服务办、司法所会同台东村委调处,广泛发动各方力量成功筹集资金1万元,快速妥善解决此事。
胡某龙案件调处现场。
为解决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的问题,今年来,城东镇着力打造基层治理服务平台,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镇综治中心进行改造升级,高规格搭建群众接待厅、网格化管理室、矛盾调解室、部门进驻室、研判分析室、心理咨询室“一厅五室”,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及专职调解员1人,实现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工作经费、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四有”,组织机构上墙、工作制度职责上墙、工作流程上墙“三上墙”,统一中心标识牌子、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工作流程“三统一”。同时,聚焦“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全面整合镇综合执法办、应急办、规建办、公共服务办、党建办、纪检办等部门资源,引入司法所、派出所等政法力量进驻综治中心,构建“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处”模式,推动镇综治中心与职能部门、村(社区)、网格之间信息联通、力量联合、工作联动,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一厅五室。
完善“一本账”,基层治理手段从“耳目闭塞”向“耳聪目明”转变
面对城东镇全县人口最多、社情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这些现实问题,如何做到对综治维稳底数清、情况明?
解决噪声问题群众送锦旗。
该镇紧扣汕尾市委关于“完善基层风险‘弱信号’捕捉机制”指示要求,落实海丰县委“一村一台账、一村一研判”机制,全面摸排整理全镇18个村(社区)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风险隐患等台账,形成基层治理“村情民意”工具书。
同时,该镇将“一村一台账、一村一研判”与“民情地图”有机结合,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涉黑涉恶、特殊人群、反邪教活动等隐患排查和数据采集,实施“一月一更新”动态管理,不断完善“民情地图”数据系统,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织密“一张网”,基层治理体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城东镇下辖18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3万人,在微网格治理中,该镇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体系,按照“全域覆盖、科学划分、精细管理”的原则,在原有大网格1个、中网格18个、小网格70个布局基础上,结合在城6个村(社区)地域界限、人口数量等实际,科学精准划分“微网格”315个,着力构建“1+18+70+315”四级网格体系,推动形成“四网联动、闭环管理”,做到对网格人、地、事掌上通、心中明、反应快。
城东镇党委副书记与社工到吸毒人员家中进行座谈。
据统计,今年来,网格化子系统工作记录2.2万条,场所巡查走访记录1.3万条,人员走访记录1.9万条,上报网格事件立案数3376条,结案数3376件、结案率100%。
建强“一队伍”,基层治理模式从“单打独斗”向“群防共治”转变
“由其直接参与调解案件88件,成功调解85件、成功率97%。”近日,城东镇司法所专职调解员黄信生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这不仅是国家对黄信生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城东镇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显著成效。
“有事找阿生,调解止纷争”不仅仅是一句流传的顺口溜,更是成为辖区群众的共识。2021年9月,钟先生因基建时错把戴先生的地皮当自己的地皮进行基建,造成戴先生的损失而引起一宗重大矛盾纠纷,在多次争论无果后,两人最终找上城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黄信生接手案件后,多次实地勘察,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最终以地皮换地皮加补偿的方式圆满达成协议,成功化解双方矛盾。
今年以来,城东镇紧扣市、县关于“突出多元共治,推动‘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模式走深走实”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优势,积极打造城东人民调解队“金字招牌”,设置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室18个,全镇专、兼职调解员共98人,更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功调解案件16宗、成功率100%。
该镇还注重发挥“N”力量的群防共治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引进社工、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并吸纳行业协会、宗族理事会、志愿者、乡贤等社会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强大合力。今年年初,北平村民郑某反映北平洋尾村宗祠属违章建筑并占用村民宅基地,致使当地村民争执不下,极有可能发酵为宗族纠纷群体事件。镇综治委员会立即落实驻片领导牵头村支部书记、驻村民警、法律顾问、调解员、宗族理事会会长、乡贤等组成“N对1”调处小组,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握手言和,成功避免矛盾升级。
下一步,城东将以构建“1+6+N”工作体系为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做强“1”个综治中心,发挥“6”个平台主体作用,凝聚“N”方力量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持续强化组织核心,联动多元主体齐攻基层治理难点,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努力交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城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