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整合各级资源,创新搭建了“1+6+31+N”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受访单位供图
光明区地处深圳最北部,自1958年光明农场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历经17次调整变革,积累了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光明区正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总牵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辖区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黄金发展期,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数据显示,2019年光明区土地整备面积占深圳全市80%,拆除消化违建面积312万平方米,开工项目410个,现有在建工地307个。区域实际管理人口149万,户籍人口仅10.88万,人口倒挂严重。
对标国家级决策部署,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瞄准“一流湾区”水准;围绕社会“多元化”现实需求,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走向“精细化、精准化”;聚焦传统治理“条块分割、多级管理”的问题短板,社会治理模式必须“转型升级”。
面对新挑战,光明区按照“一流城区应有一流治理”的思路,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聚焦辖区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痛点难点,坚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为实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蓝图夯实治理根基。
重心下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
光明区以社区党委为主轴,通过力量下沉、资源倾斜,进一步为社区赋能强权,增强社区基层治理的力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吸引更多力量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中来。
近两年来,光明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整合下沉街道执法、应急、市政等2500余名工作力量,组建社区综合治理中队,交由社区党委指挥,实现基层事务“流程提速、指挥提效、服务提质”。如马田街道推动安监、消防、网格、劳动、城管、治安、交通等面向基层一线的治理力量“应沉尽沉”,将682名工作人员下沉至8个社区,赋予社区党委指挥调度权、人事管理权、考核评价权,在各社区划分若干“党建责任区”,由社区党委成员分别负责一个片区,统筹各类下沉力量联动开展工作。此外,在经费保障上,区财政每年安排每个社区3000万元的强基惠民工程经费和200万元民生“微实事”专项经费,由社区党委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党群服务活动,推动社区民生基础工程建设。
同时,探索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建立网格党支部,由社区党委委员或街道下派科级干部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整合社区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力量,实现“所有党员进网格,所有网格有党员”;依托网格党支部,组建党员“红小二”服务队伍,建立“党员到户,服务到家”机制,推行党员“红小二”服务物业化,为居民提供“组团式”“上门式”服务。
光明区希望进一步打通基层社会的治理末梢,改变以往单纯由“政府全包”的行政主导模式,代之以“政府退居二线”、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走向一线”的“全员参与”模式。
光明区整合全区行政、司法、社会等力量,组织229名行政部门调解员和43名法官、检察官驻点社区,发动177名社区“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义务调解员队伍,打造行政力量、社会组织、居民自治共同参与的纠纷解决模式。
新湖街道楼村社区是深圳市第一大社区,总人口112893人,其中户籍人口5449人,外来人口107444人。楼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企业繁杂,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特别是随着光明中心区土地整备推进,稳定楼村成为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解决重大项目落地、产业转型等带来的社区矛盾纠纷,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楼村社区成立了“陈老调解工作室”,发挥老干部、老党员优势,让他们在社区中充当调解员、引路人和牵线人,帮助社区党委化解邻里纠纷、解决中心区等重大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
聚焦难点 群众诉求当天在社区化解率达98%以上
光明区在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过程中,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群众民生幸福感日益增强。
2020年7月16日上午10时,刘天通熟门熟路地走进设置在光明街道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群众诉求服务大厅,找到值班法律顾问帮他把关一份工程合同。一项项条款细细打磨,直到中午12时,这份合同才最终改好。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寻求帮助。刘天通是一个挖机工程队的队长,去年做了一单工程后,却迟迟未拿到31万元工程款。在与工地协商时,刘天通等人在网格员的引导下来到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社区发令,部门报到”,区住建局、政法办等部门很快派人来社区,开了两次协调会后,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在光明区,像刘天通这样受益的群众还有很多,这得益于光明区去年开始打造的群众诉求服务平台。
今年5月,维珍妮工业园94名员工因疫情期间薪资不理想欲离职再谋新职,但未能就经济补偿金等问题与厂方达成一致。维珍妮工业园群众诉求服务站第一时间得知员工诉求后,积极搭建调解平台组织厂方和员工代表进行协商,最终厂方与94名员工达成了补偿方案,并签订了离职及补偿协议,事情得到圆满化解。
平常不打扰,需要在身边。本着“党建引领、方便群众、就近服务”的原则,光明区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创新搭建了“1+6+31+N”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即在区信访大厅设立1个“区级群众诉求服务中心”,在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设立6个“街道群众诉求服务中心”,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31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同时,在全区6个派出所、1个交警大队、95个建筑工地及大型企业园区、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了208个“群众诉求服务站点”,打造了“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和“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实现辖区居民群众有诉求,500米范围内就能就近找到服务站点,做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群众诉求当天在社区化解率达98%以上。
一个诉求疏导更加顺畅、便民服务更加高效、平安幸福更加凸显的光明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智慧赋能 催生社会治理效能再提升
如果说精细化解决的是治理方向问题,科技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动力,也已经成为一种治理共识。
结合“智慧光明”建设,光明区推动“智慧党建系统”与政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多网合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覆盖推广“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党员100%登录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0%上线运营,所有场地资源在线开放共享,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查询活动、预约场地,并对社区服务打分评星。疫情期间,利用战“疫”先锋小程序,组织志愿活动1万余场次,参与志愿服务6万余人次。
光明区着力打造的群众诉求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就像一个快速运转的大脑中枢,让光明群众诉求服务更快捷、更高效。光明区推动信访、政法、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劳动、住建、群团等多中心数据共享、多平台合一,建成“一个入口受理、一个平台分拨、多个部门共调”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共同体。
去年,光明区居民张高洲就通过群众诉求服务网络平台反映,碧园路数百米的道路上窨井盖松动,机动车每碾压一次就发出刺耳的响声,给周边群众生活带来烦恼。她也提到,学校附近人行道上的地砖存在大面积松动,雨天行走在路面上溅起的泥浆会把衣服弄脏。群众一键发送,系统一键接收。她所在的社区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立即启动智慧指挥体系,线上指挥工程队半小时处置到位,举一反三,对其他路面的窨井盖都进行了检查,对有松动的也进行了加固,处理结果实时在系统中反馈,最终由张高洲对满意度打分。
此外,每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建设有在线司法确认室,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事项,半小时内完成当场申请、当场在线确认、当场制作文书、当场送达本人全部流程,让数据多跑路,使群众少跑腿,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
越来越多的智慧探索在基层“开花”。凤凰街道开发的“凤凰星愿”小程序,线上完成群众微心愿收集、认领、联系、协作、实现、沟通,实现“键对键”智慧服务群众需求。今年疫情期间,光明区玉塘街道在辖区内率先推出“云采集”手环监测系统,云采集监测手环以二代身份证读卡手环通过蓝牙和手机APP连接,可快速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手环读取的身份证信息可以通过手机4G网络与后台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
从“传统管控”变“智慧治理”,光明区实现社会治理效能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