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千头线”,如何练出“绣花功”?11月9日,东莞市委政法委、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合作组织的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观察团前往茶山、东城,看党建如何在社区、企业一线引领,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两镇街还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力量,引入了心理咨询师、律师、义警等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治理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茶山镇
新盟先锋空间:党旗红扮靓企业一线
大片柠檬黄作底色,将党旗红的“新盟先锋空间”大字衬得格外醒目。观察团第一站来到茶山镇“两新”党组织——新盟先锋空间。
在这个占地400平方米的空间里,大量照片、资料、实物陈列在“匠心筑梦”“红心逐梦”“同心圆梦”三个篇章,集中展示了茶山镇“两新”党建工作情况、新盟公司在党建引领下所取得的成就。除展示功能外,新盟“先锋空间”还设有“每日生机营地”,为党员职工学习、阅读、交流、研讨提供舒适环境。
2017年,在茶山镇委的指导下,新盟食品公司成立党支部。自新盟党支部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员工被发展为党员。集团现有党员21名,其中13名党员技术骨干被推荐进入企业管理层,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去年疫情爆发后,新盟食品公司党支部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克服疫情影响,达成东莞首宗“共享员工”协议,带头为产业突围开出了一剂“良方”,企业同年产值同比增长39.93%,订单量增长25.08%。
作为茶山镇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新盟先锋空间将友善文化与党建文化相结合,引导员工诚实守信、友善互助,截止目前已经举办50多场活动。
茶山圩社区:党建引领,老有所乐
参天大榕树下,“红凳子”围成一圈,近30名茶山圩社区居民正坐在树荫下上,说故障、提问题,议难处。短短半小时内,居民提出的消防问题、卫生问题、路灯问题被茶山圩社区治保主任卢礼芬一一记下。
“了解诉求后,这些问题将被反馈给相关部门,确保问题不出社区就能得到解决。”茶山圩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妍妍介绍,社区以接地气的方式打造了“榕树下”居民议事党建品牌,将“红凳子”被搬到党群服务中心、住宅小区、工厂企业等地,突破了居民议事原来受到场地、形式等限制,进一步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先后解决旧城区照明设施配置少、鹤湾新邨缺少休闲运动场所等一批民生问题。
据统计,茶山圩社区6千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长者有1481人、残疾人195人,存在老弱病残多等情况。社区高标准建设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与综合服务大楼,确保90%的政务服务事项能在社区办理,5层共26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为长者在内的居民们提供了舞蹈室、书画室、阅览室、声乐室、社区饭堂等一系列硬件设施,修葺一新的灯光球场与茶山圩公园也成为大家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来到社区综合服务大楼时,乐曲声悠扬传来。在四楼一间教室,退休音乐教师彭光明正弹奏着钢琴键,近20名社区老人端坐席间,齐声高唱。彭光明表示,乐于投身在这样一项具有“附加值”的艺术劳动,“希望借此传递音乐的快乐,让大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近年来,以社区为服务主平台,社会组织为服务参与者,社工为服务组织者,社会力量为补充,茶山圩社区创新打造的“四社联动”机制调动起群众力量,营造出浓厚的爱老敬老浓厚氛围。
“社区的活动非常丰富,我们像一个大家庭,来到社区就像回到了自己家。”茶山圩社区老年舞蹈队队长娟姐说。
律师变“坐商”为“行商”
“法治体检”贴身服务企业
第三站,观察团来到茶山镇综治中心。
云端连线蔡律师时,她正在回访玩乐童话婴儿用品有限公司,通过现场询问与线上作答,大概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法治体检”,一个月后,蔡律师还将给企业送上量身订做的“健康档案”。
去年疫情发生后,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不少法律问题与纠纷,如何为企业排忧解难?茶山镇司法分局“法治体检”项目应运而生,项目发动了100多位律师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实践优势。通过线上“菜单式”普法、线下享受在线“点单式”服务,并后续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法律咨询,实现公益法律服务的高效便捷化,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茶山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顾问邹慧敏律师介绍,2020年项目实施以来,共为3千家企业建立了“健康档案”,覆盖到全镇90%的企业,排查了7万余个风险点,仅是去年为企业处理纠纷标额就超过5千万元。今年3月,“法治体检”项目被评为法制日报社评为全国“智慧司法”十大案例。
“智慧矫正”“心彩虹”
关爱特殊人群心理
走进位于茶山镇综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室,整洁透亮的环境、统一标识的设计、配备规范的条件令人眼前一亮。据介绍,结合“粤心安”和“莞爱心灵”项目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心彩虹”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数据库建设到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逐步形成社会心理服务的有效闭环。
为了使得社区矫正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综治中心对“智慧矫正中心”进行场所改造和设备升级,配备报到登记室、矫正宣告室、监控指挥室等功能室,为矫正宣告室及监控指挥室,配有成套的监控和视频系统,能够对接上级社区矫正指挥中心,满足音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督察等需求,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在教育培训室,观察团员戴上VR眼镜,体验情境教育。茶山司法分局局长卢沛韬介绍,教育培训室通过设置监狱服刑体验、醉酒驾车体验、人际冲突体验,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守法意识。
东城街道
“莞爱心灵”建起心理健康“驿站”
房间窗明几净、木架模型齐整,走进东城街道综治中心,沙盘、音乐疗养沙发……一应俱全的专业心理服务设施映入眼帘。
来到东城街道综合治理办之前,心理学硕士出身的刘女士在自己创立的心理工作室中,每天会接触大量青少年个案。“青少年阶段获得的心理帮助,也将助益于他们的后半生。”刘女士说。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专业性和客户粘度,刘女士团队被东城街道综合治理办“相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为“莞爱心灵”项目团队的一份子。
自2020年底运营,东城街道综治中心“莞爱心灵”项目已开展咨询服务105次,服务129人次,建档52个,新增个案5个,跟进个案20个,已结案25个。在这些个案中,刘女士接触到的人群,除了青少年,也有婚姻家庭失意、工作心态失衡的成年人。
东城“莞爱心灵”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项目还开展心理咨询培训。截止8月4日,已为余屋、立新、下桥、火炼树等17个社区开展22场针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及减压类心理课程,讲授沟通与调解技术、人性需求等内容。越来越多的市民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的温暖和成效,社会治理和专业机构也取得发展“双赢”的效果。
荧光黄筑牢“群防群治”平安防线
在东莞街头,常常看到一支荧黄色队伍,他们身着马甲,自愿、无偿协助民警及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搬运物资,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帮助,他们便是“东莞义警”。
本次观察团最后一站来到东城街道立新社区警务室。在东城,“东莞义警”队伍共13803人,其中保安员、物管、治安联防等职责类义警占比34%,家长、教职工、二手房东等志愿报名的义警占到66%.今年以来,由“义警”专班牵头,组织各派出所、各警格开展应急响应、巡防守望、防范宣传等义警活动,累计开展义警培训工作720场,培训义警人员8670人,确保每名队员岗前必训,提升队伍战斗力。
东莞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三级警长吴佳彬介绍,在调动义警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中,东城分局更多强调归属感、认同感,营造义警“家文化”。今年8月,东城分局创新开发了“义战联盟”小程序,借鉴志愿者服务小程序的设计,警方在小程序上“派单”,义警们在线“接单”,完成相应服务后可以累计积分。分局还链接了商家资源,义警积分可以兑换奖品。目前已有5千多名义警在“义战联盟”注册,来自立新第二警格的义警黄以贤以1131.5的积分位居首位。
“我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救助轻生者就是我当时的本能。”座谈会环节,东莞“最美义警”林伟庭分享了今年7月他在同沙水库救起一名轻生女子的经历。当天晚上,林伟庭在接到警情后5分钟到达现场,及时救起了落水女子,挽回了一个宝贵的生命。
徐洪是一名来自宏达集团的义警,2013年,她发动身边同事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今年年初,东城街道“东莞义警”招募时,她和志愿队成员积极报名,共有23名同事被招募进入义警队伍。今年以来,她多次参与东城、莞城的疫苗接种工作以及反诈宣传活动。平时,她还与其他义警们定时在公司附近的学校、街道巡逻,共同守护平安家园。
(东莞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