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东岸和广深经济走廊中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东莞,目前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超过70%,使东莞形成了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压力巨大、任务繁重。党的十九大以来,东莞着力构建党领导下的协同共治,出台《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各类群体共融发展,不断推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首次获得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中国法治政府奖和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四连冠”等荣誉称号,2018年全省综治考评排名第2。
主要做法有: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准社会治理“方向盘”。
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东莞市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专门出台《关于构建基层组织新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的意见》,突出巩固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大力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善治格局。二是完善基层组织运作机制。推行村(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和经济联合社理事长“三位一体”制度。建立村级微权清单,制定印发村(社区)党工委、村(居)委会、经联社等三份职责清单,从建章立制、交叉任职、规范化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确保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制度形式明确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落实好“头雁”工程,加强村(社区)党工委书记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的跟踪培养。三是常态化推进驻点联系工作。将现有的村(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统一升级改造成为驻点联系的固定联系点,一体化落实“增强党群感情、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建强基层堡垒”四项重点任务,5年来592个驻点团队累计走访群众和企业逾400万户(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万条,办结率92.5%。
(二)坚持多元共治,打好社会治理“组合拳”。
一是畅通社会参与渠道。东莞注重为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平台、创建条件,积极开展外来人员和党员参加村(社区)“两委”选举试点工作,全市共选取了100个村(社区)作为试点,共选配非户籍委员102名。二是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39个村(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底在全市全面推开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有效推动停车、环境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三是注重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纽带作用。打造“先锋号”、“莞香花”、“白玉兰”等群团工作品牌,市总工会在全市建成“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146家,2019年以来化解劳动争议945宗;团市委依托“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和东莞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助力更生”帮扶各类服务1000余次;市妇联发挥“妇女之家”及“白玉兰”家调委服务功能,2019年以来处理信访案件,调解纠纷案件。四是发展培育社会组织。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共4656家,募集资金约38.3亿元,惠及人群约360万人。在33个镇(街道、园区)创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充分调动和凝聚群众、企业、社区等多项资源和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其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五是大力推动群防群治。广泛开展“全民创安﹒以案说防”、“全民创安﹒一呼百应”活动,激发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2016年至今,全市开展“以案说防”活动4500多场次,建立警民联防执勤点,发动群众参与,提供案、事件有效线索4368条。
(三)坚持以文化人,用好社会治理“润滑剂”。
东莞市委根据特殊的市情,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积极推进社会各群体融合,提出平安文化建设工程,推广“人人友善、人人平安”价值理念,并印发《东莞市关于推进平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统筹推进全市平安文化建设工作。创作全市平安文化建设标识,组织开展平安文化亮灯活动、平安文化“小精灵快闪店”等活动,在全市营造平安东莞良好氛围。以企业平安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异地商会积分管理制,推动会员企业、员工和乡籍人员共创、共守、共享平安,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2019年全市涉企业员工治安违法数量同比下降63.52%.推动平安文化在异地务工人员中培育传播,2019年春运期间开展“友善东莞·平安回家”平安文化推广活动,与茂名市共同签订《关于茂名籍在莞务工人员平安共建的协议》,探索跨地区共同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新路径。
(四)坚持科技支撑,做好社会治理“指挥部”。
东莞市委高度重视发挥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作用,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全力打造“智网工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一是推进实有信息采集。大力推进“二标四实”信息采集工作,实现标准地址库、标准作业图以及实有房屋、单位、设施、人口等社会治理要素“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完善网格管理机制。把原本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划分的工作网格,整合成全市统一的基础网格,组建了一支网格管理员队伍,建立了一套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了统一的“智网工程”指挥调度平台,作为维护全市平安稳定的重要基础网络。三是强化隐患排查管理。推进将相关安全隐患排查纳入网格管理事项,通过“采办分离”和“五步闭环”等手段强化干预和加强管理,将大量治安隐患、消防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智网工程”的助力下,2018年全市“两抢”立案数同比断崖式下降77.6%,火灾事故同比下降22.1%,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10.7%;2019年,分别持续下降55%、26.7%和45.8%。
(五)坚持化解矛盾,唱响社会治理“和谐歌”。
基本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商事调解有机衔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医疗纠纷、金融消费纠纷、劳动争议、家庭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普遍建立。此外,还成立莫满水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在异地商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纷中心,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2019年5月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重点推广我市调解工作经验。一是探索构建诉调对接“1+2+3”模式。建立一个诉调对接中心和线上线下两个调解平台,构建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三大调解队伍。二是建立东莞市调解协会。打造1个信息融合平台——“莞邑调解”一体化工作平台,统筹管理全市调解资源、开展调解员职业培训提升解纷能力、协同共治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工作、组织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调解员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建立源头化解工作机制。建立维稳“1+15”工作机制,推动矛盾化解工作由零星个案解决向政策批量性化解转变。建立市领导包镇督导重点个案化解工作机制,有效化解重大涉稳问题和突出信访隐患个案。出台《东莞市家庭暴力案件联动处理实施意见》,源头化解家庭矛盾,还出台《东莞市“民转刑”命案防范联动机制》,源头有效防范命案。
(六)坚持数据治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以来,市委政法委综合运用“智网工程”等网格化、信息化手段,以精准高效的数据治理方式,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精准摸清防控底数。建立疫情各类数据情况分析研判机制,成立联合情报作战中心,动态调整防疫部署,开发数据化防疫管理APP(莞e申报),将采集到的信息与“二标四实”、手机基站、社保、出入境等多源数据进行比对,借助技术手段,全面摸清湖北地区人员、外籍和境外人员两盘底数。动态监测来莞返莞人员情况,掌握活动轨迹,有力确保落地核查任务24小时清零,有效控制传染源。二是精准排查重点人群。组建“三人排查组”,建立社区、企业、出租屋三方联动机制,逐一核查重点人员数据,高峰期近万名重点对象在24小时内100%落地核查。强化发热门诊、药店、站场三大哨点监测作用,在39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预检分诊点,建立规范7000多家药店实行购买退热止咳药物实名登记制度,常态化密切监控风险点和传染源。三是精准服务入境人员。与重点国家人员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坚持柔性管理,动员200多个行业商协会规范涉外经营行为,坚决防止出现差别对待和歧视行为,做到重点国家人员“零投诉”。此外,还对临时生活无着落人员进行“兜底”救助,向7.9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350万元,切实体现东莞城市温度。
接下来,东莞将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为契机,聚焦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东莞政法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