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自闭症少年雷文锋近日在社会救助站托养中心死亡,该托养中心曾经在49天里死亡20人,引发社会舆论聚焦。3月22日,新京报记者从广东省相关部门获悉,民政部已于近日针对广东练溪托养中心受助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急电全国民政部门,要求立即开展检查整改。笔者登录民政部门户网站,也发现了这一信息。
对托养中心的检查整改,这是亡羊补牢必不可少的措施。雷文锋们的悲惨境遇,是文明社会不能承受的沉重;而对托养中心来说,其背后的灰暗角落,必须有阳光照进去才能消除。如果让这样的灰暗蔓延下去,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这个责任谁也担当不起。
托养中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无可厚非。官方救助站设施设备不足,转而向社会购买服务,从社会发展看这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进步与创新。通过让社会办慈善,也有利于破除政府包办一切的弊端。
然而,购买服务不等于可以放任不管。从近年屡屡曝出的民间福利机构乱象看,外包与放权如果失去了监管和监督,出问题几乎是必然。因此,“放”与“管”必须并重,否则,放权就等于推脱责任。就拿社会救助来说,救助的对象本来就是社会中的最弱者,对托养机构事前的资质审查、事中全程监管、事后的问责惩治一环也不能少,一旦阳光照不到,弱者的权益保护可能会沦为空谈。
对此,民政部对检查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托养机构的承接资质、设施条件、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招投标程序、经费来源及标准等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站内受助人员的管理服务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的,要及时整改;不适宜继续开展托养服务的托养机构,要立即终止托养,妥善安置托养人员;发现违纪违法行为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希望这样的要求能切实得到落实。
对练溪托养中心被救助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当地政府在通报中曾表示,“这个中心手续不够完善,不完全具备资质”,但“所有送到这个托养中心的人员,政府都会根据人头进行补贴”,而且调查发现“有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参与其中”。那么,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如何能成为托养中心?政府的补贴都到了哪里?恐怕是问题的关键;而托养中心与社会救助站甚至民政部门之间有没有利益输送,则是终极之问。对这些问题,检查整改能不能盯住、敢不敢深挖,考验的是诚意和决心。在这一问题上,司法机关也有义务从自己的职能定位出发,依法及时介入,发现刑事犯罪乃至职务犯罪线索绝不放过。
期待调查整改真正取信于民,经得起历史的、法律的多重检验,否则,以后还会有更多雷文锋倒下去。弱者被送进挂着“慈善”门牌的“鬼门关”,我们的社会已无法继续坐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