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广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实践,部署推进“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升级工程,广泛发动市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广州街坊”切实发挥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邻里守望的“巡防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平安法治的“宣传员”等作用,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传播公益化理念
群防共治深入人心
——倡导人人参与。开展融媒体宣传,通过“广州街坊”金句、《外地媳妇本地郎》本土电视情景剧植入、制作短视频、见义勇为人员表彰网络直播等接地气宣传方式,传播“群防共治是公益,一方平安都得益”的理念。
——推动融合发展。将平安建设、群防共治的因素融入各类社会公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促进群防共治与群众自发的各类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相融合。
——实现人人可为。引导居民群众结合各类兴趣活动参与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宣传服务、治安巡逻防控等群防共治活动,让市民群众参与群防共治触手可得。
建立组织化队伍
管理实行平战切换
——充分整合全市专业、半专业力量和行业性社会力量、社会志愿力量,组成专群协作的“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专业力量由全市政法干警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半专业力量由辅警、治安联防队员、治保会成员、群防队员等组成,行业性社会力量由个体工商户、车辆保管员、保洁员、快递员、外卖人员等组成,社区志愿力量由热心平安建设的广大居民群众组成。对专业力量、半专业力量组织以地缘为基础,各地统筹、部门参与、条块联动,对行业力量和社会志愿力量,则以业缘、趣缘聚合公众参与。
——队伍管理实行平战切换。日常实行“非战时”去中心化模式,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平台群组聚合群众结合兴趣活动参与群防共治活动;在启动社会面治安整体防控等级响应时,自上而下、以专带群开展警民联防、自主防控、企地联防、区域联防、整体防控等立体防控,震慑、防范、协助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广州市平安建设促进会会长程海彬向服务队心理咨询专家颁发聘书
创新社会化动员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改变以往群防群治主要以行政力量推动的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市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多形式参与。
——指导170个街(镇)成立平安促进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充分发挥联系沟通党委政府、凝聚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等方面的作用,聚合基层各类力量参与群防共治。
——发挥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群防共治公益创投活动,为实名注册“广州街坊”购买人身意外险,募集社会资金支持“广州街坊”群防共治活动。
——引入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广州街坊”群防共治专项公益创投活动,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团队的培训,规范项目管理。
——发挥全市188个社工服务站(家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开展群防共治工作理念、活动策划、资源链接、服务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广州街坊”各类群组的专业能力水平。
打造品牌化项目
形成规模效应
充分发挥品牌引领效应,通过系列品牌推广,在“广州街坊”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如意平安骑行队”“白云快递小哥”等“广州街坊”下属子品牌实现快速发展、影响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如荔湾区如意平安骑行队通过媒体宣传报道,迅速发展成为标杆子品牌,注册人数超过1000人,活动区域突破荔湾,在海珠、番禺等地区建立“广州街坊”如意骑友共享基地。全市各地在“广州街坊”的品牌下,通过借鉴、复制标杆子品牌经验,再创新打造具有本地特点的群防共治子品牌,涌现出华乐街“乐叔乐婶”、海珠平安使者、白云“红棉侠”、黄埔无人机巡防队、从化“清峰侠”等一大批“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工作子品牌。
推动平台化协同
线上线下共参与
——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小程序,以“广州街坊”用户体验为导向,以群组活动发起、参与为核心功能,设置巡防、宣传、信息、调解模块,促进公众依据自身特长、加入特色群组,快速、便捷地参与群防共治工作。
——应用“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小程序开展人员招募、群组管理、活动发布、需求对接等方面工作,实现群防共治活动需求与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跨时空快速对接、匹配,有效增强群防共治的粘合度。截至目前,广州街坊小程序统计1449280人,群组342个,活动发起43836起,活动总人数766591人。
(广东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