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到市检察院开展实地视察及座谈活动。座谈会上,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王建在报告时表示,在去年7月被确定为公益诉讼试点地区以来,市全两级检察院共摸出线索42条,有效介入21条。广州也成为了全国首个具有办理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司法实践的城市。
3宗案例成省公益诉讼典型
据了解,自2015年7月广州市被确定为广东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地区以来,面对中央和高检院对强化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提出的改革新要求,市检察院开展了对公益诉讼、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支持起诉等新职能和新任务的探索,落实层报制度、备案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并积极开展诉前程序工作。
据了解,在1年的时间里,全市11个基层院均发现了案件线索,并积极稳妥开展诉前程序工作,同步推进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在2016年1月21日省检察院发布的首批8宗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典型案例中,广州市办理的就有3宗。
其中,天河区检察院支持广东省环境基金会起诉的水污染案,是高检院首批发布的诉前程序典型案件之一,也是我省入选的第一例案件,目前已开庭审理。据了解,去年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2015年3月至4月10日,辖区内凤凰街柯木塱背坪窖屋地西街1巷6-1号处的焦云电镀厂涉嫌将未经处理的电镀废水直接倾倒于厕所,排入屋外雨水沟,并最终排入车陂涌。
经调查取证和对直排水口采样监测,现场采样废水中pH值和镍浓度均超出《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经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焦云非法排放污水对环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16404.8元,并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于2015年11月6日,向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发出支持起诉的检察建议,并得到采纳。今年1月1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
查处虚假诉讼挽回损失4亿元
除了公益诉讼外,查处虚假诉讼也成了人大常委会代表们关注的焦点。据介绍,自2013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制定了《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虚假诉讼案件法律监督的办案指引》,归纳易发生虚假诉讼的案件类型,统一审查识别标准。
期间,检察机关共受理虚假诉讼申请监督案件65件,涉案金额5.21亿多元,办结67件(包括2012年积存案),审查后确认存在虚假诉讼情形的42件,向法院提出抗诉31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11件,法院受理后审结32件,改判29件,改判率90.6%,为案件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亿元,移送犯罪线索11条。
对此,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欧明宇表示,虚假诉讼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损害司法公信力,将成为监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