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群众在多功能警务自助服务平台上办理业务。警方供图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和最小单元,社区警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的基石,是“枫桥经验”落地的“最后一米”。近年来,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指导理念,将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工作站实现物理、资源和机制高度融合,在社区协同共治、治安联防联控、矛盾纠纷化解、便民利民服务、警民关系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注入基层警务新动能
走进光明区新羌社区、白花社区和合水口社区可以看到,这些率先完成警社融合规范化建设的社区警务室均设立了矛盾化解区、综合服务区、防范宣传区、便民自助区、交流恳谈区、装备展示区、办公区等7个功能区。在实际工作中,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工作站采取人员互动、资源共享、场地同用的运作模式,初步实现合署办公、机制融合的目标。
利用警社合署办公的便利条件,光明公安分局推出线上、线下解民忧、疏民困等措施,如联合各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共同处置居民反映的诉求和困难;成立“一站式”矛盾化解工作组,社区民警与社区驻点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矛盾调处员及劳动站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以联合办公的方式调处矛盾纠纷。
以新羌社区警务室为例,该警务室针对辖区在建工地多的情况,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科学城工地建立了3个警务工作站,为工人提供咨询、调纷服务。警务工作站成立以来,有事到警务站坐坐、聊聊成了工人们的习惯,1200余起纠纷被有效化解,达到“小事不出工地、大事不出社区”的效果。
便民举措纾民困解民忧
今年8月26日,白花社区90岁的黄老先生身体不适,需前往医院就医。然而,黄老先生因晕车严重,不愿乘坐汽车。接到求助后,白花社区警务巡防队队员经协调后开来警区的巡逻电瓶车,小心翼翼将黄老先生扶上车,为使其乘车更舒适特地降低车速,全程平稳驾驶。黄老先生在途中感慨:“我平时最害怕坐车,多亏了你们,谢谢!”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民生水平,光明公安分局还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如增设不打烊的警务E站,方便居民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居住证申请等业务。警务E站内配置了“三合一”自助办证服务机,提供24小时服务,并安排专人为居民提供指导帮助。对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办证群众,还提供“送证上门”的服务。
为有效提升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能力,社区警务室联合社区干部,以满足民生需求和解决社区难点痛点问题为导向,定期深入辖区开展走访工作,聆听辖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同处置群众反映的诉求与困难,让社区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打造平安建设新模式
警社融合后,给各警区整合社区治理资源、开展集中清查整治行动提供了便利。行动中,光明公安分局发挥主力军作用,各街道政法办及社区综合整治队、安监、网格员等共同参与,围绕工厂、工地、出租屋、场所、门店、偏僻区域等6类对象,摸排隐患漏洞,收缴违法刀具及排查消防安全隐患。
在部分社区的夜宵档,酒后打架斗殴等治安问题常给店主、顾客带来困扰和安全隐患,各街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义警”队伍,社区警务室则以“平安员”为抓手,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义警”队伍。目前,光明区共有楼长、工地、学校、物业等多种行业的“义警”近2万余名。“义警”在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校园安全、重要节点等安保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据光明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的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工作站相离甚远,很多时候处理社区范围内的一些求助、邻里纠纷时资源不能共享,效率低、耗时长、难度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联合处置。而现在,社区警务室与社区服务大厅、“义警”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融合,设置纠纷调解室、警民话事厅等,实现了与社区功能、资源的融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巡防网络,守护社区平安,推动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