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搬来小板凳,随性地围成一圈,一场“村民说事会”拉开帷幕。你一言我一语,从有人骑车不戴安全头盔,到村道拓宽,再到组建合作社,话题一个接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逐渐成形。
9508名网格员分布全区各个网格,他们化身“人形传感器”,全年响应超11万次民生诉求。33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带着笔记本,分赴各村(社区)开展“平安大走访”活动,累计解决1713件“民生事”……
2024年,茂名电白11万件网格事件超99%就地化解,在“一感两度”群众安全感调查中排名茂名全市第1位。硬核数据的背后,是茂名市电白区大力推动机制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书写了一个个基层善治的鲜活故事。
水东街道新湖社区组织“榕树下议事”。
电白交警工作人员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密码1
“村事大家说”办好乡村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听到乡亲们的心里话,汇聚大伙的智慧?
电白区以“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作为探索之举。2024年11月以来,电白区“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开展了约2万场。参与活动的人大代表、乡亲们和相关人员超过1.2万人次,收集到1260多件意见建议,解决了617项急难愁盼事,另有200多项正在稳步推进。
在此过程中,电白推动干部和群众“双向奔赴”,助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努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蹲点式察民情
小板凳上的贴心唠嗑
在沙琅镇鱼花村,“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那叫一个接地气:不用挂会标,也不用准备长篇大论的发言稿,只要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杨华权一声招呼,乡亲们就像听到集合号的小伙伴,立马围过来。
大家搬来小板凳,随性地围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从有人骑车不戴安全头盔,到村道咋拓宽,再到咋组建合作社,话题一个接一个,常常从太阳落山聊到月亮爬上枝头,那氛围,别提多热乎。
林头镇“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带村民了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为了让“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更加顺畅,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去年11月4日,电白在区级层面专门召开部署会议,印发了《“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 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工作方案(试行)》,给活动指明方向。
“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由区委领导,区人大常委会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人大和群众紧密相连的优势。其定位很明确,就是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入到基层一线,把党的声音传递给大家,收集大伙的想法,实实在在为乡亲们解决难题。
乡亲们是活动的重要主角。活动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除了人大代表和乡亲们,包乡挂村区领导、结对共建区直单位负责人、驻村(居)干部,还有各级党代表、政协委员、外出乡亲等,都可能被邀请来一起出谋划策。活动形式更是不拘一格,人大代表联络站、文体广场、村里的凉亭,甚至大树底下,都能成为活动地点,规模大小随大家心意,线上线下还能一起联动。
“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打破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隔阂,距离拉近了。”不少参与活动的乡亲说,以前那种“群众不敢讲、不愿讲、不会掏心讲”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互动式常交流
众人拾柴火焰高
“电信网络诈骗太坑人啦,大家可一定得提高警惕!”
“这事儿啊,找民政部门没准能解决……”
“我觉得村里的公园得多种点花,看着多漂亮。”
在高地街道中海社区的“说事会”上,人大代表和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很。那场面,就像一场欢乐的“头脑风暴”。
会后,大家都忍不住点赞,说这“说事”活动虽然形式看着简单,效果却出奇的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活动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搭建起了‘干部说、群众听’和‘群众说、干部办’的沟通渠道。”街道驻村干部杨雄斌也说,通过一场场解读政策、答疑解惑、消除误解、化解纠纷、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的活动,干部和乡亲们的距离更近了。
在实际操作中,电白“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让乡亲们全程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儿的决策,充分尊重大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乡亲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也因此越来越高。
活动往往还和平安大走访、乡村治理、“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其中,结合平安大走访,开展各种法治宣传教育,解决乡亲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结合乡村治理,让乡亲们的想法融入乡村治理,激活村规民约这些治理机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结合“百千万工程”,引导乡亲们围绕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讨论,听听大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真正实现从“少数人拍板”到“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转变。
闭环式解民忧
件件有着落,事事暖人心
“咱村湾塘路段坑坑洼洼的,出门太不方便啦,啥时候能修好呀?”马踏镇长山村委会湾塘村的乡亲们在“说事会”上提出建议,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当场回应,拟定行动计划。会后,长山村立刻对全村道路进行全面排查,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湾塘村0.6公里路段的硬底化。村民开心地说,以后出门再也不怕磕磕绊绊啦!
这样的例子,在电白区比比皆是。
以前,乡亲们有问题,可能得跑好几个部门,流程繁琐,效率还低。如今,“人大+村(居)民说事会”直接开到村组、开到大家身边,主动收集大伙的诉求,排查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反映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乡亲们再也不用多次跑,省心省力。
对于乡亲们反映的问题,“人大+村(居)民说事会”按照“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闭环流程来处理。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拉;不能马上解决的,也会跟乡亲耐心解释清楚。要是超出了村(社区)的职权范围,就详细记录下来,建立清单台账,由村(社区)提交给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办理。如果形成了人大代表建议,就按照相关程序交给政府部门办理,办理结果不仅会书面回复给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和人大代表,还会及时反馈给村(社区)和乡亲们。
此外,电白区还把“人大+村(居)民说事”和12345服务热线、网友留言等收集民意的渠道整合到一起,纳入“民生呼应”工作载体,通过整合诉求,精确划分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从解决“一件事”变成解决“一类事”。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乡亲们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问题及时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有较大提升。
密码2
万众一心打造“枫桥样本”
杰出企业家回乡开展新春考察、“村BA”篮球赛迎新春、庙街“新春游园会”人头攒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假期,电白区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
而这座粤西小城的烟火气背后,藏着一组平安硬核数据:2024年,全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6.9%,诈骗关联犯罪下降38%,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17.58%,11万件网格事件超99%就地化解,在“一感两度”群众安全感调查中排名茂名全市第一位。
再往深里看,是“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是网格化管理实时响应民生诉求,是“飓风扫毒”等专项行动涤荡邪患,是平安建设宣传活动不断深入群众,是全民共治、万众一心践行“枫桥经验”,打造“幸福样本”。
反诈摊位VS年货集市
当安全成为“土特产”
“扫码下载反诈APP,免费领手工蚝油!”在电白忠良街年货集市,民警的摊位前大排长龙。
2024年,通过这类“土味营销”,外加侦查和打击力度的加大,电白涉诈警情下降了15.9%,破案数同比上升34.4%。
更隐秘的防线藏在市井烟火中:电白区持续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活动,社工、网格员等深入群众,通过以案释法、趣味问答等方式进行平安建设知识宣讲。
“现在骗子打电话说中奖,我直接回他‘要不要来份蒜蓉粉丝煲?’”年货集市摊主李姐的调侃,成为电白全民反诈的生动注脚。
海上法庭VS祠堂调解
矛盾不出渔船与村口
在博贺港的渔船上,法官、船老大、渔业专家围坐甲板,3小时化解两艘渔船的网具纠纷。
电白区针对区域渔民多、涉渔案件多的地缘性特点,设立“一站式涉渔解纷中心”,为涉渔纠纷当事人提供多项便利司法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途径、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的司法需求。2024年,电白区实现涉渔矛盾100%就地化解。
电白法院工作人员上渔船开展法治宣传
陆地上的“枫桥经验”同样生猛:每逢周三,33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带着笔记本,分赴各村(社区)开展“平安大走访”活动,2024年共开展走访5054次,在榕树下、在祠堂前、在球场上,干部与村民交心交流,累计1713件“民生事”得以解决。
例如,沙琅镇水心村一宗土地流转纠纷,走访干部向上反映后,沙琅镇综治中心“吹哨”,召集法庭等司法部门见证,经多轮会谈,三方终达成一致。“干部来得比外卖快,解决问题像老中医把脉!”村民这句开心点赞,让“平安大走访”99%的满意率有了温度。
缉毒战场VS烘焙教室
从刀光剑影到人间烟火
2024年深秋某个凌晨,当整座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在坡心镇某个隐蔽出租屋,全副武装的电白公安分局缉毒警员如神兵天降,以闪电之势将嫌疑人莫某某和苏某等抓获。
这是电白区开展“飓风扫毒”等专项行动的缩影。去年以来,电白区对重点区域、场所进行严密布控,查处了一批吸毒人员,破获多宗涉毒案件,有效打击了毒品犯罪。
当禁毒利剑在暗夜斩断罪恶链条时,阳光下的新生力量也在温情中破茧——在观护基地的烘焙教室,曾误入歧途吸毒的未成年人小吴正专注裱花,这是“1+3+N”帮教体系成功转化的第40个案例;校园里,电白区开展“法润校园 守护成长”“法治进校园”等主题活动750场次,全区412所中小学均配备法治副校长,覆盖率达100%。
电白以雷霆之势涤荡毒患的数据背后,一场“硬防控”与“软治理”并行的社会系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
延伸
逆袭数据背后的治理哲学
电白的蝶变绝非偶然,逆袭数据的背后,藏着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共治等颇多治理哲学。
网格员老林的背包里永远装着充电宝、雨靴和《民情日记》。他的“战场”覆盖120户人家,2024年处理了87件网格事件。
电白建立健全的好心网格体系,让9508名网格员化身“人形传感器”,全年响应超11万次民生诉求。而指挥中心的“城市大脑”更显神通:AI系统预判国道上的超载货车,无人机夜间扫描违章建筑。电白还持续推进“雪亮工程”联网建设,通过公安系统图像联网,实现镇、村两级横向共享和纵向贯通。
除了公共场所防撞设施、纠纷线上分流、“雪亮工程”等,电白公安分局还为一线执法执勤民警全面配备执法记录仪,严格落实执行执法记录仪“处警必带、执勤必用、过程必录、信息必存”的要求。
电白区各镇街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通过“分流交办”“会商研判”等精细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规范化。全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全民普法教育,社会各界参与平安建设,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开展“平安大走访”活动,深入挂点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正如茂名市副市长、电白区委书记高雪山所言:“平安建设不是政法系统的独角戏,而是近200万电白人的大合唱。”
当夜幕降临,电白南海岛的灯塔照亮归港渔船,忠良街的灯笼映红游客笑脸,9508名网格员的手机屏幕仍在夜色中闪烁。这座城的逆袭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最高级的治理,是让安全成为空气般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