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与市民拉家常。柳旭摄
2017年11月,深圳推出首个“24小时车管所”。刘明摄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直抵人心的安全感,是每个人安心奋斗、全力追梦的基石。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逐一化解城市超常规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安全挑战,致力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伴随着“平安深圳”建设的深入推进,市民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民生为重服务为先
“来了就是深圳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怀揣着梦想的人们纷纷来到深圳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据统计,1980年至2019年这40年间,深圳常住人口总量由30余万增长到逾2000万,其中非深户籍人口达1600余万。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深圳带来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便开始探索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1984年,深圳在国内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正式将外来人口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2008年,《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实施,标志着政府角色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2014年,深圳更是以经济特区法规形式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居住证制度迈入法治化进程的新纪元。如今,居住证已成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权利的凭证。
特区建立之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激增,社会治安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飞车抢夺”案件高发。为遏制此类犯罪,深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从早期成立专业打击队伍重拳出击,到开展“禁摩限电”联合整治让不法分子“不能飞”,再到发动群防群治力量捆绑参与,走出一条专业打击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之路,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高发态势。2018年,深圳历史性实现“飞车抢夺”警情“零接报”。
●科技助力护航发展
2010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统接触性犯罪也加速向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转移。2013年6月,面对新形势,深圳先行先试,率先开通全国首家“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建立全国首家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成立全国首个“线上反诈联盟”,建立公安、通信、银行三方联防联控机制,在全国首创银行卡开设管控机制,组建全国首支“蓝马甲”反诈骗专业队,并将打击锋芒扩展到电诈犯罪的上下游黑灰产业。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系列‘拔钉’行动,共捣毁犯罪窝点500余个。特别是今年9月初开展的打击‘注销校园贷’类诈骗收网行动,捣毁涉电诈黑灰产违法犯罪窝点61个,抓获嫌疑人82名,对该类诈骗形成强力震慑。”深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大队长王征途介绍。
在反诈工作中,深圳发挥高科技优势,强化信息化应用,研发“鹰眼盒子”“麒麟系统”等反诈骗工具,取得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入“深水区”阶段的新突破,被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深圳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大显身手。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展以来,深圳综合运用智慧警务、基层治理建设成果,精准预警90.1%的国内输入本地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找出密切接触者1.8万余名,高压严打涉疫情违法犯罪,确保了社会面持续稳定和疫情防控大局。
8月14日,深圳一生鲜超市员工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打破了深圳连续数十日“零新增”的平静。警方连夜行动,通过信息分析,很快绘制出标注着传染源、传播链的人员关系框架图,精准指明方向,快速切断传播渠道,控制疫情。8月28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区传播扩散风险基本消除。
如今的深圳,公安信息化应用无处不在。8月19日,根据大数据模型分析,深圳出动警、税力量200余人次,在广东、四川、河南3省5市对一宗涉税专案开展同步收网行动,共打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团伙6个,查获发票、电脑、税控盘等涉案物品一批。经统计,该案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约127亿元。
近年来,深圳公安依照上级部署,依托“智慧新经侦”不断优化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组织开展系列打击涉税犯罪专项行动以及多个打击侵权假冒犯罪专项行动,系列打击虚开骗税犯罪专项案件扣押涉案实物价值为全国之最,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绩多年排名全省第一。同时,常态化建立警企直通车、经侦讲师团送法上门等服务企业工作,精心打造“深融”系统防控金融风险,全国首创“微信登记”系统破解涉众投资人报警难问题,创新研发“扫楼机器人模型”夯实经侦业务基层基础,以信息化全力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信息化的春风也吹向了“放管服”改革领域。2017年5月,深圳公安推出民生警务深微平台,覆盖户籍变动、出入境签证预约、机动车业务及工作留学所需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市民动动手指即可在线办理。目前,该平台实现深圳公安政务服务事项100%上线,可在线办理267项公安民生业务。
今年8月,深圳又率先在省内推出本市户籍业务委托代办及本市户籍居民身份证补换领网上办理两项全新业务,特别是身份证网上办理可“零跑动”“零接触”并快递到家,实现便民、惠警以及助力疫情防控等多方共赢效果。
●见警亮灯满意安全
行走在深圳街头,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制服的巡逻民警,阵阵安全感油然而生。加强路面巡逻,提高见警率、管事率,不仅是震慑路面犯罪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市民安全感的有力举措。
早在1995年,深圳第一批巡警就正式亮相鹏城街头,上路巡逻执勤,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时,深圳巡警配备了手枪、弹匣、手铐、对讲机、伸缩警棍等“八大件”。
为给深圳巡警巡察执法提供有力法律依据和保障,1995年7月26日,深圳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人民警察巡察条例》,明确赋予巡警“维护社会治安”“参与城市管理”“为民排忧解难”三大工作职责和综合执法权。在法规制度保障下,深圳巡警走上一条法治化、规范化成长之路。
2003年,探索“巡所捆绑”路面区域防控机制,整合路面巡逻和治安防控警力资源,由此实现巡警中队和辖区派出所一体化、打防一体化、职责一体化、指挥一体化、考评一体化。
2004年,针对街头流窜犯罪突出的状况,开始实施“网格化”巡逻防控勤务模式,推动路面勤务模式由传统的“被动反应”向“主动先发”转变。
2011年,进一步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动态化信息化全时空全覆盖,基本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巡逻勤务格局。
2014年,启动“法治通城”行动,全方位推进路面交通“十大重点整治”“十项严管措施”,全面提升交通文明和治理水平。
2018年,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轨道交通地上地下一体化警务机制,破解日益增长的地铁客流量与防控警力难以同步增配之间的矛盾,提高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2019年,建立交巡警融合工作机制,打通警种壁垒,整合资源,实现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等职能有机融合,动态巡逻让交巡等警力最大限度摆上路面,切实提高见警率、见灯率、管事率、震慑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又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第一个长假,深圳出入人流、车流量同比、环比均上升,维护交通、人流秩序压力较大。深圳公安启动高等级社会治安巡逻防控勤务,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每日3.85万名警力在岗在位,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有力震慑各类违法犯罪,创造了近年来最安全的国庆长假道路交通秩序,为群众欢乐祥和过节创造了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