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文化中心三楼的龙津村法治文化长廊。本报记者林镇佳摄
2018年“共建共享,和美一家亲”新龙津家庭中秋同乐会上,新老龙津人一起学习扫黑除恶知识。通讯员供图
“村民不能将剩饭剩菜倒入下水道、鱼塘、荷花池以及河涌,每日的生活垃圾、剩饭剩菜、家禽毛类和动物内脏等必须用胶袋装好打结才能放入桶内。”这是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在12年前就作出的垃圾分类规定。如今走进龙津村,河涌环绕、廊桥相连、古榕遒劲、凉亭碑刻,一个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尽收眼底。
据了解,近20年来,龙津村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极强且具有实效的村规民约,大力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在实现乡村安宁和谐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全村经济发展。由20年前背负4亿余元巨债的贫困村,到如今年收入逾亿元的富裕村,龙津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1、村规民约的博弈出台
提起龙津村的村规民约,最有特色的一条就是“村内无出租屋”制度。如今,该制度已经执行了20余年。
冯老伯是龙津村最早的一代“包租公”。据他回忆,1988年,他把自家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打工仔”,当时的租金为每月100元左右。但随着跟租客相处时间的深入,冯伯发现当“包租公”一点都不省心。一是刚开始租客很爽快地每月按时交房租,到后来越来越不配合,每个月都要冯伯上门催交;二是租户经常带同乡到出租屋聚会,声音很大,影响附近村民休息。经过多番考虑,冯伯当了一年“包租公”后,决定不再把房子出租。这也是不少龙津村村民的想法。
1999年,新上任的村支书,现任龙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耀泉发现,为了出租房屋,邻村出现了大量违建,于是他顶住压力,坚持将“村内无出租屋”制度写入龙津村村规民约,并严格执行。
刚开始规定不准各家建出租屋,村里难免有一些杂音,但更多村民表示理解和支持。一名村民说:“其实村里禁止建出租屋不是不给出路,而是由集体统建,让全体村民受益,而且对外来人员集中管理,让生活和治安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别的村都羡慕我们!”
据了解,龙津村是佛山首个实行“村内无出租屋”制度的城中村。对来龙津务工的外来人员,由村集体统一建新龙津人公寓进行安置,规范化管理。而公寓带来的租金收入,每年以年终分配的形式派发给村民,既增加村民收入,又促进发展;既改善村容村貌,又稳定治安,实现多赢。
2、法律下乡的精细操作
法律规定往往比较宏观,应用到一村一乡,必须制定更加可执行的针对性规定。而龙津村的“法律下乡”,直接具体到“个位数”。
当前,各个城市的城中村产生最多的纠纷,就是跟房屋相关的各类纠纷。而龙津村邻里纠纷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房屋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规定。
按照龙津村自治章程建房用地规划,对建设建筑物的距离、高度、施工措施、堆放建筑材料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求退缩建房面积。根据规定,主巷要预留足够阔度通行空间进行退缩,这样就保障了通行空间,而压缩了私家建房面积。
最初,村民对于压缩自家建房面积并不理解,但由于村里严格执行规定,并形成了良好氛围,村民开始自觉履行该制度,在房屋改建中也会自觉缩小面积,为街巷增加空间。屋前屋后物件堆放整齐了,光线亮堂了,空气流通了,摩托车、电动车出入方便,小朋友更有空间玩耍活动,邻里间矛盾减少,促进和美共融。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近两年全国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龙津村事事做在前面,在扫黑除恶工作中主动作为。龙津村“两委”班子认为,扫黑除恶重在预防。对此,村治保会制订了明确的巡查工作方案,治安巡逻队员与监控人员分为3班制,24小时在岗。同时,不断健全治安信息报送制度,加强治安信息收集掌握工作,强化动态情况掌握和分析预测。对重点群体开展“问题”和“苗头”双重梳理和摸排,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清晰,坚持打早打小,最大限度挤压黑恶势力滋生空间。
为有效遏制强揽工程、恶意竞标现象,龙津村还制定了严谨的招投标流程,规范集体“三资”管理,杜绝恶意围标,在完善农村物业、工程建设招投标上下大力度,完善制度保障和平台运作。
3、民主法治也是生产力
从4亿余元的负债,到如今年收入逾亿元,龙津村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而伴随着龙津快速发展的,是民主管理、民主治理。
2017年,龙津村党组织、村委会以及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换届,仅用2小时便顺利完成全部流程,刷新了该村所在的南庄镇乃至禅城区所保持基层农村换届选举记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村民代表,群众满意度较高。这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民主决策方面,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重要事权、大额资金使用、土地开发等,龙津村都严格执行“先党后村”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召开有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
龙津村的村规民约,无论是制定还是修订升级,都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股东代表进行多次协商和反复讨论。不仅如此,村委会还邀请有关法律专家顾问、人文学者进行法律把关、文化把关,使村规民约既体现村民意志,又符合上位法,还体现先进文化。
加强民主监督,全面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是依法治村的重要保证。龙津村在村委一级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民小组一级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对项目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健全,按期按时公开,群众满意率达100%,没有发生一起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
2014年3月,伴随新一届村委换届和村民代表选举,龙津村在全省率先推行“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建立起一套更民主更规范更长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2019年12月,龙津“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被广东省民政厅、南方日报社授予“2018年度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经验”荣誉称号,成为佛山市唯一入选的村居。
4、普法入心方行稳致远
近十年,龙津村获得“全国家风文明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几十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法治乡村建设上行稳致远。冯耀泉认为,长期的普法宣传,让法治深入人心,是龙津村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防范的关键因素。
龙津的村规民约,从制定之后就会变成村民的行为准则。村委会将村规民约印发给全村村民,使之深入人心,人人自觉遵守。
在文化中心三楼设置法治文化长廊,展出民法典相关法律;在图书馆设置青少年普法园地;在龙津牌坊入村大道两旁设置法治宣传栏;在村委会、公共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张贴法治宣传海报……美丽文明乡村建设中,龙津村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视野,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此外,龙津村充分利用“和美龙津”微信公众号和“一门通”APP,定期把农村常见常用法规知识、惠民法律条款解读、日常生活法律须知等推送给村民,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法治氛围。同时,定期开展各类法律法规教育会议讲座,利用各类会议将“学法”作为“第一议题”。在每月班子联席会议上,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小组党支部、村民小组组长带头学习有关新法新规,之后再带动各自村民小组党员、村民代表进行法律法规学习。
提供常态化法律服务,营造法治乡村氛围,也是龙津村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做法。如今,村里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每月及时对存在的矛盾进行排查和处理,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无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保证了辖区和谐稳定。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