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珠海市华发社区党委书记李行贵在上班路上都能收到各种肤色的社区居民的问候,在华发社区常常能看到不少外国人的面孔,他们热络地与本地居民聊天,不同肤色却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华发社区辖内有六个居民小区,共有约1.3万户,近5万居民。这里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近632人、港澳居民1842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是典型的候鸟型移民社区,仿如一个“小联合国”;这里还有珠海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华发商都、最老旧的工业区一城工业区等。对于人口和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华发社区而言,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共融,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强化党建引领促进社区和谐
华发社区与大多数社区一样,存在噪音扰民、宠物管理、上下户渗漏水等常见的矛盾纠纷,而居民国籍背景差异大、语言不通等原因又容易让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华发社区又与一般社区不一样,受辖区大型商圈和工业区等因素影响,涉及人员类型和场地纠纷的矛盾更为频繁,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给华发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全靠社区帮助,不然我几万块的学费就要泡汤了。”陈小姐激动地说。
社区商圈中曾有一家英语学习机构,品牌大价位高,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报读,谁曾想机构突然倒闭,眼看近一千名学员的学费就要打了水漂。社区党委及时介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努力挽回居民损失。最终华发物业成功引进了新的学习机构,并将居民学员转介至新机构继续学习,矛盾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解决重大群体性社会矛盾是对社区治理成效的重大考验。华发社区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开展工作,全力维护居民权益。今年以来累积处理矛盾纠纷案件超过50例,解决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大大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发展社区自组织注入治理活力
书记李行贵:有一次,社区急需志愿者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早上7点50分左右给社区舞蹈团领队打电话,希望邀请20名志愿者参加活动,十分钟后志愿者就全部到位了。
多年来社区一直致力于自组织培育和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场地支持,让无数居民在社区自组织活动中找到生活乐趣,满足精神需求。华发社区目前有18个自组织,涉及体育、书画、合唱、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社区自组织也成绩斐然,舞蹈队、合唱队等多次在大型比赛中获奖。
华发社区通过培育社区自组织,将来自不同地方的社区居民凝聚起来,并挖掘了大量积极热情的社区能人,引导居民从过去的自娱自乐,提升到参与社区治理中。
舞蹈团的黄阿姨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协助社区值守门岗派发传单,上门登记等这遭到了女儿的不解
黄阿姨表示,“我这是为社区做贡献,为珠海文明做贡献。”
在黄阿姨的坚持和带动下,女儿慢慢理解,现在也成了社区志愿者的一员。
书记李行贵:推动社区治理,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太单薄了,但是有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任务和难度一下子就减少了,活力也明显增强了。
引导外籍居民参与实现社区共融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区的管理让我感到很安全,真的十分感谢华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刚结束居家隔离的克劳斯先生一家为李行贵送上鲜花,并连声说:“Thanks to you!”。
来自丹麦的克劳斯一家已在华发社区居住了两年多是在社区居家隔离的45个外籍家庭之一
从国外回来后,刚到社区门口,他们就收到了社区提供的英文版疫情防控指南以及居家隔离必备的体温计、酒精、消毒液等物资,开始了居家隔离。隔离期间,他们加入社区组建的“英美家庭居家隔离微信群”,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向社区反馈。经过这次疫情,克劳斯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社区对外籍居民的关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积极发动懂外语的居民担任志愿者翻译与社区医生、社区警察、社区志愿者组成“3+1”防控小组及时做好居家隔离居民的生活服务保障基本生活
“他们的言行让我们明白,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爱。”社区的“中国通”萨拉说,他们一家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过去她不理解社区的意义,但是经过此次疫情,她切身感受到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体,这里的每个居民都不是独立个体,而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像萨拉一样热心的外籍居民的桥梁作用,引导他们利用语言优势协助解决外籍居民在社区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外籍居民不再“冷漠”,不再独来独往,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社区活动中,展现了不同国籍居民在社区的共融。
近年来,在市、区、街道党委及政法、民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华发社区结合自身特色,党委统筹协调有力、党员干部带头显力、统战侨联同心合力、群团组织团结聚力,形成别具一格的“小联合国”治理模式。(珠海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