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法院邀请村委会、综治网格员等多元化解一起相邻纠纷。
“法官你来评评理,他们家装修搞到我家漏水,该不该赔?”“开发商偷工减料,我也是受害者啊!”……一个漏水问题,让两个楼上楼下相处十几年的邻居吵得不可开交。
会城法庭位于旧城区,辖区内房屋密集且楼龄较高,会城法庭经常收到这类相邻关系纠纷案件。通常,这类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城法庭负责人柯铭培认为,要彻底解决这类邻里纠纷,还要有“第三方”的参与,于是,他联系社区调解员,并邀请泥水师傅到现场进行勘查,组织大家现场调解。
一方面,柯铭培指导社区调解员发挥熟悉社情民意优势,引导双方当事人放下对立情绪;另一方面,邀请泥水师傅来说明漏水客观原因、修复方案。
一番工作下来,双方当事人开始站在解决漏水问题的角度进行理性沟通。柯铭培再向双方释明诉讼程序,比如鉴定费用、诉讼时长等,进而促成双方和解。
“这类纠纷往往直接修复费用远少于鉴定费,调解是以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化解纠纷,而第三方在中间的‘助攻’是促成调解的关键和前提。”柯铭培说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次的调解中,柯铭培的角色不仅仅是法官,还是一名调解指导员。
精准培育社会调解力量,才能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会城法庭探索推广“订正式”观摩学习机制,邀请参与调解但未调解成功的调解员,到庭审或调解现场旁听,“精准滴灌”指导调解标准和尺度,以点带面在村居形成纠纷解决共识。
在专题培训活动中,柯铭培结合实际调解的案例,向社区干部、调解员讲解相邻纠纷三步调解法。调解员李姐说:“有漏洞及时打‘补丁’,下次遇见类似的纠纷,我们有信心一次性调好了。”
近三年来,会城法庭指导调解相邻关系纠纷46宗,调撤率达89%。如今,“有纠纷、到社区、先调解”逐渐成为大家的新习惯。
新会是“中国陈皮之乡”,“一块皮”撬动百亿产业融合发展。陈皮种植、产地溯源、年份鉴定等也是困扰法院纠纷化解的老大难题。
去年9月,在一起因公用排水渠被填埋导致柑树受淹枯萎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被告认为涉案果园病虫害严重,减产损失评估过高,迟迟不愿赔偿,案件陷入僵局。
陈皮产业纠纷特邀咨询员、特邀调解员的加入,为这个案件打开了突破口。
“两位都是种果十几年的行家,都明白黄龙病导致这批病树的产量降低。”“果树产量和它的树龄、病虫害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忽略果树的健康。”陈皮产业纠纷特邀调解员作为第三方,客观地向双方当事人陈述了专业意见。最终原告同意降低赔偿标准,纠纷得以化解。
纠纷的解决,得益于会城法庭的多方联动机制,该庭通过联动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区司法局、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等,邀请9名代表成为陈皮产业纠纷特邀咨询员和调解员,通过“盲评”为陈皮纠纷化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帮助法官厘清案件事实。
新会法院邀请陈皮产业特邀调解员联动调解案件。
“调解队伍有了这些专家的加入,相当于复杂的纠纷有专家问诊、能对症下药。”柯铭培介绍道。
会城法庭还不断壮大调解队伍,聘任50名综治网格员作为法官助理,联动劳动、住建、消协等部门组织建立“法庭+”调解机制,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对调解成功的,第一时间办理司法确认,做到分层过滤、源头化解。2023年,诉前纠纷化解率达62%。
小区多、物业纠纷高发,也是会城法庭辖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某物业公司单在2022年,就向新会区法院提起了93宗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一人违约可能是经济困难,但93人一同违约可能另有原因。”承办法官苏锦江逐一联系当事人,了解违约原因。
“平时物业公司人员都不在岗服务,你说这个物业费该给吗?”“合同写明每栋楼设置垃圾桶,却没有落实”……原来,业主们不满物业公司种种不作为,才出此下策。
苏锦江一边安抚业主情绪,一边释明:“对物业管理公司的不作为问题,应搜集材料举证,依法维权……”
在了解合法维权途径后,业主们主动缴纳了拖欠的物业管理费用。上述近九成纠纷以撤诉方式结案,且该物业公司提起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以同比13%大幅下降。
“听民意解民忧,定标准细指引,才能从源头防范矛盾纠纷。”苏锦江表示。于是,会城法庭就物业管理费的起诉条件、拖欠物业管理费的违约金等形成统一标准,并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物业公司发出,指导基层精准靶向施治;还通过定期普法形式,在社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居民理性维权。
新会法院法官利用新会柑采摘农忙时节为柑农们现场普法。
结合案件审理发现问题,会城法庭注重以“反向视角”向单位或组织提出预防建议,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促推乡村法治现代化。2023年以来,会城法庭发出司法建议9份,反馈率100%。
“我们将继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深化‘村巷法官’项目等系列举措,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能动履职化解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把司法温度传递到基层村居的每一个角落,助推基层治理在侨乡大地开花结果。”新会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汝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