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建设平安中山,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近年来,中山市司法局深耕平安管理“责任田”,筑牢调解“篱笆墙”,积极开展法治场所、“全国统一戒毒模式示范所”创建工作,持续抓好社区矫正法贯彻实施工作、推动民警参与社区矫正,强化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消除社会不稳因素与安全隐患重点工作中持续用劲用力,补齐平安建设短板,不断贡献司法行政人的“安全GDP”。
“刮骨疗伤”祛“毒”
平安建设,需确保帮扶关爱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这是社会发展的“温度”,也是社会治理的“热度”。近年来,中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围绕教育矫治主业,全力保障监管场所持续安全稳定,推行“四区五中心一延伸”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始终注重发挥教育在戒毒工作中的攻心治本作用,提升教育矫治成效,实现建所以来连续25年安全稳定,先后获得省“现代化文明强制隔离戒毒所”、“中山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看病救人,救治的是身体上的病;而教育矫治,治的是心理的病,这就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但也是一本难念的经。”中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负责人说道。“教育矫治”,难在哪呢?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何让戒毒人员战胜心魔、远离毒品,真正回归社会?这是所有戒毒工作的“必答题”。
禁毒教育矫治是一场从内到外的“刮骨疗伤”。
祛“心头之瘾”。科学规范开展生理脱毒以及与吸毒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科学日常开展专项体检、健康评估等。运用心理测评表、结构化面谈等方式,定期对戒毒人员心理状态进行摸排,开展分级分类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纠“认识之偏”。购买法律服务,讲授法律常识、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疫情防控等课程,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依托所内“直播+录播+智慧平台”系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精准课堂教育。
除“肌体之患”。通过“理论+实操+活动”打出康复训练组合拳,日常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康复操、太极操、广播体操、队列操等训练,开展体质测试、器械实操培训。2020年,中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开展“戒毒人员运动戒毒工作计划”,首批试点,完成“运动戒毒”课程的戒毒人员体质指标平均提高15.6%.
解“就业之愁”。设立延伸帮扶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在全市23个镇街建立延伸帮扶工作站,建立出所、解戒、帮扶的“无缝对接”机制。联合镇街禁毒办、社工机构等组织开展社区康复人员走访回访,做好后续照管和帮扶帮戒工作。“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在中山终于有了家的感觉。”经历六次戒毒的小君解戒后拥有自己的搬运装修公司,成功融入社会,是延伸帮扶机制的受益者。
扩“禁毒之势”。成立禁毒普法宣传队伍,扎实开展禁毒普法宣传“六进”活动。2022年,组织开展“百警百场万人”禁毒宣传教育活动39场,受教育人数3万余人。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签订禁毒宣传教育合作协议,共建禁毒法制教育基地。十年来,面向社会群众、在校学生30余万人开展禁毒普法宣传。
一次次“本土探索”,一个个“成功案例”,中山写好戒毒矫治时代答卷,大力拓展平安建设领域,丰富平安建设内涵,让平安建设融入香山每一次律动。
“精准绣花”扶“正”
屡次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缺乏家庭管教,成长过程中多遇挫折导致自我放弃……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小范(化名),曾4次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2021年5月,小范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经入矫评估,小范没有具体的人生目标,缺乏改变的内在动力,更缺乏基础的工作技能,甚至存在温饱生存问题,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针对小范执行社区矫正事宜进行讨论和教育帮扶部署,并制定适宜的“1+1+N”心理矫治方案。“1+1+N”心理矫治方案,即在严格监管执法规范化的同时,以市级社矫安帮机构为指导,镇街社矫安帮中心为平台,专业心理矫正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等“N”个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心理矫治新模式。目前小范的对未来的信心正逐渐恢复。
小范的案例,正是中山精准社矫帮扶工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中山全面提升矫正教育监管精准度,通过疏堵结合精准施策,实现将矫正重心从“管”向“治”发展。
分类教育,根据对象的犯罪类型、年龄、心理特点等实施分类教育;因人施策,深入开展精准化的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就业辅导、生活关怀等服务,协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问题;精准帮扶,在严格保护未成年社矫对象信息的前提下,多措并举,结合其特点开展针对性矫正帮扶,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提升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延伸前置,将社矫安帮工作主阵地前推至村(社区)一线,引导鼓励基层司法所大胆创新教育帮扶形式,深入开展“人在归途”“伙伴同行”等专题教育。
2022年以来,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3368人次,覆盖率100%,再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2年度中山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评选中“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专项服务”脱颖而出。该项目通过配备专业队伍、制定年度计划、建立心理档案、联席会议交流、搭建专业心理咨询平台、开展青少年历奇主题教育活动等措施,确保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从入矫报到至解除矫正实现“闭环管理”。尤其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犯罪时未满18岁)坚决实行“特殊管控”,实现多部门联动解决。
“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减少其再犯罪的可能,这才是社区矫正真正的价值。”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介绍。
凭借着科学精准,细化到具体一人,让中山在社矫帮扶工作赢得了一次次主动。平安建设驰而不息,方能久久为功,绣花功夫的精准社矫帮扶背后,正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彰显。
“多元互动”解“结”
十年来,中山以“大平安”理念为指引,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做精做细调解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平安需求”。2012年至今,全市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4万余宗,调解成功率和案件履行率均在98%以上。
数据的背后,是让平安厚植香山土壤的过程,是一场日夜兼程、与群众交心交融的双向奔赴。
坚持专业人办专业事,建立多元调解体系。设立专职村级人民调解员。目前,已形成以278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骨干,2000余名兼职调解员为辅助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邀请省、市专家学者、资深调解员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涉及《人民调解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和调解方法与技巧、调解文书的制作与档案管理、修身讲堂、心理减压等等,有效地提高了依法、依规、依情、依理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十年来,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近1000场次,培训1万余人次。推动特色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结合实际,注重选取特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推动品牌调解室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有“西区胡健仪调解工作室”、“石岐干志峰律师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小榄江志明调解工作室”、“横栏陈炎连调解工作室(花木行业)”等11个个人调解工作室。
坚持信息共享、力量联动联调,落实日常排查。按照各村(社区)每周排查、镇(街)每月排查的频次,开展日常巡查。对常见、多发的一般矛盾纠纷,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利用乡音乡俗乡情优势,及时就地化解。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统筹调解资源,协调运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组织专门力量,会同有关部门合力攻坚化解。对不适合调解或经多次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纠纷,引导纠纷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三级网格化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贴近基层、群众信赖的优势,密切关注群众热点,紧盯重点领域不稳定因素,拉网式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及时发现、稳妥化解,将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梳理归类,建立台账,逐条销号。(法润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