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矛盾化解在三级调处包围圈,矛盾纠纷化解实行镇村两级责任制,创新开展N名领导干部“民情夜谈”活动。今年以来,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有效路径,创新实施强化信访矛盾源头化解的“3+2+N”模式,主动防范、干预、介入各类矛盾纠纷,着力实现纠纷预防“未发”之态的精细治理。
“3”即将矛盾化解在三级调处包围圈
“因中厂村新农村建设,钟某屋檐边的排水沟将水排至其菜地,现要求改变排水沟位置,村委经多次调解均未达成一致,现请犁市镇调委会协助开展调解工作。”这是近期石下村民向镇调委上报的调解申请。
排水沟纠纷调解。
镇调委会受理后,提前联系村民调及农办负责人,汇聚三方力量共同到现场联合进行调解,经调查,该区域目前正开展农村全域人居环境整治,该项工程并未完工,排水管道走向并非流向钟某的菜地,但钟某要求现在立马整改并恢复原状。
在厘清前因后果后,三方各施所长,从情、理、法多角度开展调解工作,向其普及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耐心劝解,在多方努力下,钟某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偏差,并且意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该矛盾圆满化解。
这是矛盾化解于三级调处包围圈的一个缩影,犁市镇构建“纵向到底”的镇、村、组三级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充分运用三级调解组织力量,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查、周调度、月总结”制度,早发现、早控制、速汇报、快调处,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基层,解决于萌芽。
“2”即矛盾纠纷化解实行镇村两级责任制
“我们工资被拖欠一年了,请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村民们激动地对着综治中心接访领导说道。
劳资纠纷调解。
近日,7名村民来到犁市镇调委会申请调解。经工作人员了解,钟某承包某建设公司水渠修复工程,并雇佣朱某等7人从事施工工作,工程已于2022年9月底完工,因工程款结算数额问题,钟某与建设公司发生纠纷,剩余工程款迟迟未到位,导致王某等7名农民工8万余元工钱没有着落。他们数次联系包工头和建设公司均索要无果,准备去打官司,又怕麻烦,便向调委会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调委会受理纠纷后,接访领导召集相关当事人进行现场调解,并联系挂点律师进行裁定。建设公司表示尽快将工程款转给钟某,钟某与7名农民工签订合法有效调解协议。至此,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为调解协议盖上了“法律的印章”。
这是该镇相关负责人一线接访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犁市镇实行镇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分点的矛盾纠纷镇村两级责任制。坐班接访“谁受理、谁处置、谁反馈、谁跟踪督办”,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高位推动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的带动引导作用。真正做到老百姓问题有地说、矛盾有人管、需求有人应。
“N”即创新开展N名领导干部“民情夜谈”活动
“村口那头钟某夫妻和朱某因为建房问题,差点打起来,村委会调解过几次了,效果不大。”村委会主任说。派出所民警立刻回答道:“趁现在晚上都在家,我们去了解了解。”
入户走访。
“领导,青苗补偿能不能提高一点,我们这一块地很好的”,“领导,我们没有了地,该怎么生活,我只会种地,你要给我解决啊!”征迁专班人员耐心详细地记录下每个村民的意见、诉求,每天上门与他们拉家常、讲政策,让他们认识到征迁发展项目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的长远利益。
“这是最新的电诈案例,大家看一看,遇到涉及钱的事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综治办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一起在村里宣传。
只有“沉下去”,才能“干明白”。犁市镇利用时间错开机制扎实开展“干部包村、民警进家”民情夜访活动。通过民情夜访活动搭建干群沟通新平台,拉近干群关系,经常到利益诉求人员、有需求村民家中走一走,讲政策、知民意、解民困、话需求。为改善基层治理、提升社会服务奠定坚实“感情基础”。
犁市镇以“3+2+N”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统筹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力量,强化信访矛盾源头防治,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63宗,已成功化解58宗,化解率为92%。将信访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治理,纾民困解民忧,为群众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