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客家人的围屋文化蕴含着“和善友爱、宽容礼让、诚实守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近年来,梅州丰顺县司法局将客家围屋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社矫工作有爱更有法。2020年以来,丰顺县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始终为零。
注重真情关爱
营造“围屋式”社区矫正环境
围屋是客家文化传承发扬之地,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联结乡情的精神家园。社区矫正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制度,目的是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维护社会和谐,这与围屋睦邻互助的鲜明特点高度契合。丰顺县司法局紧密结合地区独特的客家围屋文化,在政府主管、社会帮扶、公益组织支持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下,营造“围屋式”社会环境,共同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重回人生正轨,实现在围屋生活中重塑美好人生。
对未成年社矫对象的监督管理是丰顺县司法局社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围绕“制定帮扶方案、单独教育管理、强化监护责任、心理辅导矫治、引导融入社会”方面建设未成年人帮教体系,联合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社工等成立“暖阳”关爱未成年工作小组,深入开展“伙伴同行计划”,实现因材施教精准社矫。当前,丰顺县司法局正深入推进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社会体系建设,打造学校、家庭、社会普法全覆盖格局,让关心支持未成年社矫工作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16岁的陈某因犯罪被判缓刑2年,现无业在家,稚嫩的脸上充斥着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社矫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得知陈某本性善良,但因父母离异缺少关爱而自暴自弃误入歧途。掌握陈某的基本情况后,暖阳小组一方面积极走访陈某的亲人做好亲情接纳,一方面采取心理辅导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当社区矫正融入真情,陈某卸下了心理防备,敞开心扉。在与陈某建立信任关系过程中,陈某对厨艺的浓厚兴趣引起了暖阳小组的注意。
暖阳小组结合陈某对厨艺的兴趣,为他报名了粤菜师傅培训班,帮助他重回正道。一年后的陈某在回访中高兴地告诉工作人员在本地酒店找到工作,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根据该案例拍摄制作的普法短片获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优秀普法短剧。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围屋式”社区矫正基础
围屋历经百年风雨之所以能屹立不倒皆因固本强基。
丰顺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社区矫正队伍工作,建立健全县镇两级社矫工作委员会和社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常态运行,配齐配全19名专职辅助人员和6名通晓客家民俗文化的社工,夯实“围屋式”社区矫正基础,充分保障社矫对象在“围屋式”监管下改过自新。
客家围屋功能齐全、兼收并蓄,社区矫正宽严相济,容究并举。丰顺县司法局在社区矫正中,针对一些不服从管教、不遵守规定的社矫对象,社矫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引入延伸管教警察实行个别化教育,推动刚性惩罚与柔性教育并举,关爱引导与惩戒警示常在。
“我认识到了自身错误,接受对我的处罚,保证遵纪守法,争取顺利解矫。”社矫对象郑某因多次对社矫工作人员出言不逊,抗拒信息化核查等日常监督管理,延伸管教警察对其开展训诫教育并发出了警告处罚决定书。延伸管教警察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弥补了社矫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震慑力的不足,对心存侥幸、挑战底线的社矫对象形成极大震慑。
强化科技赋能
打造“围屋式”智慧矫正中心
客家围屋作为典型的围合式民居,善于博采众长,方造就其气势恢宏。2021年,丰顺县“智慧矫正中心”作为全省第一批创建单位,丰顺县司法局革故鼎新,传承围屋建筑智慧,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山区特点的创建方案,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以前瞻思想谋划创建“智慧矫正中心”,高站位部署高标准谋划,率先建成“智慧矫正中心”。
客家围屋集家、祠、堡功能为一体,“智慧矫正中心”集成矫治、监管、重塑等功能实现一站式管理,大大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的精准性和便捷性。据了解,丰顺县“智慧矫正中心”设置有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三大区域和19个功能室等“三区十九室”,配置了自助矫正终端、教育学习设备、心理矫正设备、远程视频督察设备、移动执法车、电子定位装置等智能化设备,实现部、省、市、县五级联通的远程视频督察,全天候、全方位掌握社区矫正对象行踪,有效防止脱管漏管,切实筑牢社区矫正安全稳定防线。该中心的建成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智慧矫正中心”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创建样板,创建经验和模式获司法部和“学习强国”宣传推介,吸引揭阳、潮州、韶关、汕尾、惠州等地纷纷前来学习借鉴。
创新教育模式
搭建“围屋式”社会接纳桥梁
据研究,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抵触心理,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却又担心不被社会接纳。而生活在客家围屋的居民世代聚族而居,宗族和睦的共同追求为围屋居民带来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丰顺县司法局将法治教育与客家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鼓励社矫对象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帮助社矫对象在传承客家文化中认知自我,在弘扬客家文化中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与社会建立起紧密联系,重塑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学坏三日,学好三年”……走进丰顺县社矫中心,客家谚语家训和法治文化标语交相辉映,温馨浓厚的氛围给社矫对象丰润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力量。
该局依托客家围屋教化作用和祖训家规的教育功能,自主编写、印制相关客家家训等宣传资料,组织社矫对象参观客家博物馆和梅州监狱,推动柔和教育和震撼教育双管齐下,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在围屋中开展“每月一主题”教育“警示教育会”“感恩主题会”,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分享自身故事,消除抵触情绪,说出内心诉求,在传承客家文化中洗涤心田,在德育熏陶中改过自新。
丰良镇社区矫正对象杨某,因犯罪被判处缓刑三年。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但杨某不知感恩,将其爷爷的养老财产挥霍一空,还对外欠下了不少的债务,在家好吃懒做,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被街坊邻居当成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社矫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多次找杨某谈心谈话,对杨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还生食四两,当过死后祭猪羊”“千跪万拜一炉香,不如生前一碗汤”等客家祖训家礼对杨某进行德育矫正,劝诫杨某要对爷爷孝亲敬老。
社矫局积极联合启航社会帮教服务中心对其开展心理服务,组织杨某到当地敬老院开展“关爱长者,情暖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让杨某参与此类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尊老、爱老的社会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经过社矫工作人员多措并举的感化教育,成功唤醒杨某的内心良知,帮助其重塑健康价值观念。现如今,杨某自觉扛起照顾爷爷的担子,在社矫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入职当地的一家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