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一环,是关系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神经末梢”。为更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2024年以来,韶关市始兴县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立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等“四个万家”,搭建以“幸福直通车”为普遍联系服务群众新载体,开启了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的“幸福门”。
始兴县司前社区“一米方桌”百姓议事厅接待群众。
全域联动,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主体多元、情况复杂,要实现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就要构建完善贯通联动、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幸福直通车”党建载体,就是通过直接深入群众家门了解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大格局”。
基层治理既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党的执政能力的“最近一公里”。国家大政方针如何落到基层、落到田间地头?“幸福直通车”强调要做好政策宣讲员,将党的方针政策、县域重点工作、县域发展目标讲给群众听,主动“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引导群众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县域发展中去;同时,做好服务政策落地、重点工作的“店小二”,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兴统筹调度“一盘棋”,通过“一本日记进家门”“一张图表知民情”“一张条凳解民忧”“一米方桌办实事”等举措,激活“党建+网格”末梢,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打通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全链条”。
解百姓事要“深、实、细”
网格化是治理规模的细化,也是城市微观治理的体现。
“一本日记”进家门,就是通过细化党建网格,健全完善县镇村直接联系基层群众机制。党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集体座谈等方式开展村情民意调研,面对面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求,把群众的大小事记下来,上心去办,并形成“结果反馈”闭环,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这本“日记”并不仅限于纸和笔,更是在于干部心中要写清一本关于百姓的民情记录,做到民生信息心中有数、群众困难心中有数、矛盾纠纷心中有数,便于找准开展工作的着力点。
澄江镇就通过组建“镇+村+组”三级网格,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制度,于每周四晚组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在家门口为群众讲解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做贴近群众的“知心人”。
民情日记也成为富民日记,写就老百姓的“幸福日记”。周前古村村干部在走访时了解到,许多村民希望能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实现创收,便鼓励周边村民自发开设民宿,为村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此外,还通过强村富民公司,有效流转村民的闲置农房,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进而提升村集体收入。
在日记记录的基础上,始兴顺应大数据信息化趋势,创新“互联网+基层治理”新方式,变粗为细,采取“1+1+N”做法,通过“一张图表”知民情。
第一个“1”,即一张“民情图”,以村为单位制定村民民意图,片长、组长、邻长可以通过图表对所负责区域进行分析分类,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入户服务计划;第二个“1”,即一张“民情表”,通过建立集数字化、智慧化、可视化、专业化于一体的居民信息数据表,使党员干部可通过综合数据分析每户情况,更加精准施策制定服务方案;“N”,则是将每户每人基本信息、身体状况、生活情况等N项信息纳入“民情表”,使入户更加精细化。
顿岗镇周所村、七北村是农村未来社区迁建试点,旨在将土地整治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景美人和、产业兴旺的未来社区,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投产后年产值约6亿元,将新增用工岗位500个。建设初期,为最大限度争取群众认可和支持,党员干部通过“民情表”,扎实做好群众意愿摸排、诉求解答,并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群众关心的补偿、宗祠迁建等问题与诉求“一揽子”纳入方案进行解决,达成了党政同意、群众满意、银行愿意的“三意”目标。仅一个月时间,已超400户村民自愿报名,并同步开展了房屋测绘与青苗清点登记工作。
同时,幸福直通码已经在始兴全面铺开。群众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便可以直接“点单”提需求,干部在后台就像外卖“接单”一样解决群众反馈的问题,以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增强服务的实效性。
身入心入情入,打通百姓“心墙”
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身入心入情入,才能打通老百姓的“心墙”。
当前,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很多干部只知道干工作,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却少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干群之间产生距离感。
始兴用“一张条凳”解民忧。社区干部、网格员把“小板凳”搬到群众中去,将“官话”变“白话”、“文件语”变“家常嗑”,在围坐的轻松氛围中宣传政策、调解矛盾,群众也可以及时反映急难愁盼,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和政策工作落实。面对面谈、心贴心聊,凳子坐着硬,但大家心里暖。
有了“小板凳”后,党的“好声音”被传递到千家万户,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也得到了及时疏解,“问题不出村”变成了“问题不出户”,就地协调解决问题194项,解决了100余亩农田灌溉用水难题。
群众说事系于心,干部解题践于行。遇到“小板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到“一米方桌”议事空间来谈。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一米方桌”议事平台将党员、干部、群众集聚一堂,围坐在客家地区吃饭的四方桌旁共商共议,直接快捷解决问题。
在“一米方桌”上,只要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能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再通过“村民—村级党组织—乡镇—县委”协商链,将民意一步步反馈。同时,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等信息化手段,广泛征询村民意见,形成形式多样的议事协商阵地。对于形成的议事协商成果,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组织“两委”干部、党员、村(居)民代表、群众,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办理,做到“事事有回应”,事项的落实成效也会及时公布。
司前社区的刘阿姨夫妇听说社区成立了“一米方桌”百姓议事厅,第一时间来反映修建自建房问题。社区调解员将问题记录在册并反馈,社区综治中心马上“发令”到国土、农业部门,并邀请镇长参加“方桌议事”,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多方沟通和测绘等业务代办,刘阿姨最终成功提交了修建自建房申请。
自“一米方桌”议事开展以来,始兴收集意见建议239个,为民办实事好事超1000件,有力推动全县113个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实现15万元以上目标。为提升办理效率,“一米方桌”采用受理分流工作机制,并建立四级诉求分流体系,确保每个诉求都有“解题思路”;通过“前期协调、中期推动、后期问效”闭环机制,实现了群众诉求反映、矛盾纠纷化解“一扇门进出、全流程调处、全链条解决”;“移桌”服务,则通过深入人群密集区域倾听、解决群众诉求,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使命是奋斗的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始兴县“幸福直通车”在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扎根生长,有效强化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架起了党群连心桥,织就了共治同心圆,打开了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在这里,群众的声音被听见,百姓的智慧被激活,党组织的温暖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