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傍晚时分,梅州市梅县区华侨城广场便热闹起来,这座承载着梅城人童年记忆的广场如今依旧热闹。华侨城儿童活动中心是华侨城广场整体改造提升的一大亮点,除了道路经过重新铺装,座椅、照明、垃圾桶、凉亭、公共厕所等设施都实现了改造升级,滑梯、小秋千、跷跷板、攀爬架等儿童活动设施吸引着小朋友们的目光。
“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尽可能扩大活动空间,满足不同阶段孩子的玩耍需求。”梅县区人民政府新城办事处(下称“新城办”)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丘立梅说,“我们在改造时保留了假山、石海螺、石牛等地标,让大孩子们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童年欢乐。”
华侨城广场的改造提升是新城办从“小切口”改善民生的典型缩影。近年来,新城办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社区运营,大力实施社区服务力提升行动,引导各方资源赋能社区,从小切口、微改革入手,探索“党建+提质”“联动+服务”等方式,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推动社区进一步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城办智慧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指挥中心。
智慧社区
全科网格治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走进新城办智慧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几乎占满整面墙的智慧监控大屏,辖区的基础数据整体展示、网格事件处理情况、政务事件处理情况、重点人员滚动数据、网格基础信息、社区活动宣传、社区视频监控、设备告警信息等都清晰有序地显示在大屏上。
在智慧监控大屏上,工作人员可以全面了解街道、小区情况,实时查看管理辖区的相关信息,及时接收突发事件警报。据新城办工作人员透露,智慧监控大屏的核心板块和配套的便民小程序预计在7月上旬实现初步调试。
基于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新城办建立“发现、甄别、上报、交办、处置、反馈、办结”的闭环流转机制,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战术”转变,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向网格化、智能化深入推进。
“我们的工作一是基层治理,二是生活服务,通过新城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和网格化管理,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辖区动态,及时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新城办党工委副书记刘煜辉介绍,新城办积极推广“全科网格治理+”模式,以社区网格为单位,辖区24个网格党支部书记牵头,积极构建“1+24+N”治理模式,探索“点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诉求问题,变“等居民求助”为“主动上门服务”。
锭子桥社区网格党群服务驿站外部
品质社区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社区服务阵地
近年来,梅县区推行“大工委”、“大党委”、支部进小区等工作机制,成立了45个网格党支部、14个暖蜂驿站,推动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升。
在新城办辖区的锦发商业广场旁边,锭子桥社区网格党群服务驿站门口挂有“工会驿站”“暖锋驿站”的标识,驿站内部桌椅、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免费Wi-Fi等设施一应俱全,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渴了有水喝,饿了能热饭。
“锦发商业广场附近外卖比较多,以前外卖骑手常常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休息,现在有了暖锋驿站,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也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休息场所。”新城办党工委副书记刘煜辉介绍,辖区内目前有5个暖蜂驿站,结合所在位置打造便民空间。
为夯实服务阵地,打造新的服务场景,新城办按照党群服务中心分类优化提升要求,积极整合资源,深化“一室多能+共治共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亲民化、共享化、开放式改造。截至目前,共整合提升工会驿站、暖蜂驿站、爱心驿站等各类多功能服务场所15个,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服务驿站”三级城市党群服务体系,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锭子桥社区网格党群服务驿站内部
暖心社区
聚焦“一老一小”完善生活服务设施
“没有‘面子工程’,全是有用的改造,群众说改什么就改什么。”在邮政宿舍小区住了十几年的吴先生表示,这次提升改造切实为该小区居民带来便利,“以前楼梯间墙面脱落,线路很乱,现在全都翻新了,以前院子里不能停车,现在不仅地面平整了,停车方便了,还有了喝茶下棋的休闲区域,小区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
邮政宿舍小区提升改造是新城办建设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近年来,新城办以适老化设施改造提升为重点,开展老旧小区品质适老改造工程,对辖区内165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从2020年试点改造西桥头老旧小区起,新城办坚持“以小区改造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原则,探索片区联动改造模式,将辖区老旧小区分成七大片区整体打包,分建筑本体和周边配套进行联动改造,不断完善辖区“一老一小”生活服务设施。
结合“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新城办改造提升辖区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华侨城广场改造提升正是其中之一。为突出基础民生,守护“朝夕美好”,新城办还聚焦“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照护服务需求,链接梅县区妇幼保健院资源,派驻医护力量下沉社区网格,在五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健康驿站。
相关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适老化微改造正在进行中
“计划9月动工,明年6月完工。”新城办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项目即将开工,增设电梯后将有效解决老年人和行动不便居民的上下楼难题。
加装电梯项目属于完善类改造,通过对老旧小区内部环境空间、配套设施等要素的补充完善,对有条件的小区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等,以满足居民生活便利、改善型生活需求。据摸排,新城办辖区内涉及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符合加装电梯的住宅共329处,首批发改审批立项拟建设安装电梯111台。
梅州市历年来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近几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结合建筑主体,对周边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梅州市市辖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管理规定》等文件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规范指导。新城办大力推动加装电梯项目进展,加快电梯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旨在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实现居住环境的现代化升级,切实为辖区居民解困难、谋福利。
延伸
商务公司助力社区建设
经营性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华侨城广场一侧,一排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摊位已有商家入驻,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区增添了商业活力。
“社区直接在一线面对群众,在服务领域中难免会遇到市场不愿意、政府难兜底、社会组织做不好的问题。”刘煜辉介绍道,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治理工作,新城办先行先试,引导辖区5个社区在2022年均探索成立了社区商务服务公司,由社区书记担任公司法人,通过市场行为盘活社区资源,发挥最大社会价值,让社区实现“挣钱办事”、不等不靠也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华侨城社区成立的华宝商务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投资光伏发电项目、承接老旧小区改造民意收集调查服务、社区设施管理等相关项目,实现了经营性收入零的突破。华侨城广场的集装箱经济就是由华宝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公司向商家收取的管理费将会用于华侨城广场的设施维护。
“社区商务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刘煜辉表示,社区商务服务公司秉持“小生意+大公益”的理念,所得的利润用于反哺社区发展,走出了一条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特写
穿梭街巷的“多面手”网格员谢雪萍
用脚步织就社区“连心桥”
网格员是社区里的多面手,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时刻关注着社区居民的生活。
谢雪萍是华侨城社区第一网格的网格长,2020年8月起专职从事网格员工作,巡查商铺消防、处理突发事件、调解居民矛盾、宣传各类政策都是她的工作日常。
“网格员要定期检查消防安全,对新开业的门店也要第一时间检查消防是否合格,确保无安全隐患。”在谢雪萍的“任务清单”中,她首先想到的是消防检查,其次便是调解邻里纠纷,“调解群众矛盾是‘家常便饭’,如果有群众报警,我们网格员也要及时到现场了解情况,尽量‘大事化小’,防止矛盾升级。”
除了应急处理,谢雪萍还承担着政策宣传、反诈宣传、帮助流浪人员、帮助被家暴妇女、开导辍学青年以及办理各类申请认证等事务。网格员没有执法权,也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却充当着“协调员”角色。“违规经营联系城管,消防隐患通报消防部门,违法现象则协助公安部门处理。”谢雪萍笑称,“网格员像社工、像志愿者、像心理师,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党群之间的‘连心桥’。”
为了第一时间获知群众需求,网格员要经常在辖区走动,还要关注业主群、商户群等微信群信息,及时做出回应。“我们会经常在小区里和群众聊家常,尽量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以便及时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谢雪萍说。
“网格员的工作琐碎,但事事关乎民生。”谢雪萍说,“只要群众需要,我们随时都在。”
记者观察
“老幼共托”模式
为养老育幼打开新思路
随着出生率降低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一种兼顾养老服务和幼儿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育幼新模式——“老幼共托”为“一老一小”生活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老幼共托”模式通过将养老与托育服务在同一空间融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幼儿园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填补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缺口。“托老”与“托幼”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社会资源共享,也能加强老幼之间的代际交流,为老年人和幼儿提供更多情感陪伴。
深圳在全国率先组建城市级国有养老托育平台,探索养老育幼的新型解决方案,在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幸福邻里”内,由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改造的深圳首个嵌入式民生综合体,集医康养托于一体,同时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和年轻人带娃难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然而,“老幼共托”不是简单的“1+1”,要想让老人和幼儿在同一屋檐下和谐共处,必须充分考虑老幼人群各自的需求,寻找需求共同点,构建“朝”“夕”相处的共同空间。另外,“老幼共托”模式对照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照护人员既要做好老年人陪护,也要熟悉幼儿照料和教育。
尽管“老幼共托”模式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作为新生事物,这一新模式呈现出的前景不容忽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无数家庭的心愿,在人口结构变化和养老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融合养老育幼两种资源能够让“一老一小”的生活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