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法律界人士及省内法学法律专家学者一行赴江门市开展调研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以“深化粤港法学法律界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为主题,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专题研讨等形式,聚焦法治实践、涉侨法律事务、基层治理创新等热点议题,为两地法学法律界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务实平台。
高规格阵容齐聚侨都,共商法治合作新机遇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法学会、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法律部共同发起,来自香港法律界、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五邑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工作者出席。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法律部副部长张玉梅,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于敏,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江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林小龙,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等领导参与活动。
广东省法学会举办粤港法学法律界赴江门调研交流活动。
香港法律界代表团中既有资深大律师、律师行合伙人,也有青年法律工作者,形成了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其中,香港大律师公会内地事务委员会委员高东利、香港律师会理事赵彤等业界代表,携多年跨境法律实务经验参与交流,为粤港法律合作注入多元视角。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天武,江门市法学会副会长、中立法律服务社理事长左缅章分别介绍了广东以及江门法治建设的有关情况。双方分别就促进粤港法律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服务大湾区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
多维调研聚焦三大领域,解锁法治实践“江门样板”
法治建设创新实践调研。在五邑大学召开的粤港法学法律界人士交流座谈会上,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展示了“工科+涉外法治+知识产权保护”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其法律诊所每年为珠三角民众提供近十五场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受众超700人,提供法律意见达数十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四步工作闭环”机制引发热议,该联系点今年累计完成14项立法意见征集任务,上报1093条意见建议,16条建议被国家法律法规采纳,成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鲜活样本”。
涉侨法律事务与仲裁实践探索。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的调研揭开了大湾区西岸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江门方案”。该中心自2023年运营以来,已办理仲裁案件1559宗,标的额达114.69亿元,创新设立的“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功调解首宗涉侨案件。在开平市赤坎镇,代表团实地考察了“涉侨联调工作室”运作模式,赤坎古镇通过“资源+资本+智力”合作模式共同推进,对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的调研揭开了大湾区西岸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江门方案”。
基层治理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新会区“法学会+”建设成果令人瞩目:中立法律服务站年均接待咨询超100人次,“少审爱立方”项目构建起“一基地、两结合、多站点”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2024年以来帮扶涉案未成年人117人次。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其“启超文化+基层治理”模式引发关注,当地通过“启超学堂”“家风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推动传统“乡治”思想与现代治理体系有机融合。
新会区“法学会+”建设成果令人瞩目,中立法律服务站年均接待咨询超100人次。
本次调研交流活动通过粤港法学法律界的深度互动,既展现了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在涉侨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也为粤港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了实践样本。江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林小龙在致辞中指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江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加快建设更具区域竞争优势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共同推动粤港法律规则‘软联通’,深化法学研究互鉴,促进法律服务协同,为大湾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为维护两地繁荣稳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江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