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我们的营商环境‘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在6月30日召开的汕头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的宣言掷地有声。这场高规格会议汇聚各界代表,向全市吹响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冲锋号。
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多部优化营商环境法规,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汕头以法治思维为市场主体构筑起制度屏障。随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共识,汕头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企业代表针对急难愁盼问题踊跃提问
汕头行政执法部门向企业宣讲惠企举措
法治服务下沉企业“家门口”
两年多前,汕头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为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征程亮剑。如今回望,成果有效显现,汕头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首位,让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放眼全市法治实践,不少行政执法部门通过有力举措,推动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护航者”,企业心态从生存焦虑转向发展信心。
例如,汕头市司法局创新推出行政复议受理审查期间的“七步调解法”,让行政矛盾纠纷化解“快准稳”。如今,汕头行政复议服务点也延伸至高新区、综保区、华侨试验区等功能区,让企业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一站式”的行政复议服务。
如何推动法治服务主动下沉?全市7个区县均设置了汕头市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选派政府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进驻,将企业声音转化为规范执法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汕头律协共组织各类律师团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供法律论证、出具法律意见书500多份。”汕头市律师协会会长彭童峰表示,通过法治体检为企业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法律意见、建议,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在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面,汕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局出台执法观察期制度,对符合适用情形的环境违法当事人给予执法观察期。观察期内当事人积极主动完成整改,未出现新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汕头市消防救援支队推行消防执法减免责清单,对符合法定情形的案件,实施“轻微免罚”“首违不罚”和“无过不罚”制度。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样出台了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率先出台相关执法行为文件
事实上,汕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工作作为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把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作为重点任务推进落实,2025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纳入重点事项部署推进。
在这次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汕头再次强调了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汕头更意识到,有些涉企监管部门标准不透明、程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自由裁量权过大等现状,阻碍了汕头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全市营商环境大会上,精准化监管成为关键词,要求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落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要求,推行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严格执行试行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实施方案等内容。
今年,汕头印发实施了《汕头市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优化营商环境若干工作措施》(下称《工作措施》),以16条硬核举措直奔困扰企业发展的行政检查突出问题,全面优化汕头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也是广东省首个以地级市市政府办名义出台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文件。
《工作措施》要求,通过强化涉企“综合查一次”工作,推动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按年度汇总并公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减免责清单动态调整情况,公布全市实施的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建立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等,推动解决行政处罚裁量不规范致处罚畸轻畸重等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
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的同时,《工作措施》还提出大力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实现行政许可事项100%“最多跑一次”,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坚持“能取消的取消”,形成第三批证明材料免提交清单,让企业更多感受到法治化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
一线实践
政企对话会无缝衔接各方需求
“面对面”破解急难愁盼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汕头的实践正从制度文本走向企业一线。
近日,两场以法治为题的政企对话会接连举行,成为法治惠企的鲜活场景,深刻体现了汕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迫切决心与系统攻坚。
“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惠企措施?”“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可享受什么政策好处?”“铺设光伏板如何办理接入电网?”“报送年报短信是诈骗吗?”……在政企对话会上,企业代表争相举手、话筒频繁传递的热烈场面,成为此次政企对话会激活经营主体信心的最生动注脚。
据了解,主办方前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了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水平、惠企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等方面。
当企业的具体问题抛向政府代表时,回应没有官话套话——各执法部门负责人政策、数据、案例信手拈来,甚至现场公布咨询热线。而当台上对某些专业政策无法立即回应时,台下相关部门负责人自然接过话筒解答,这种“无缝衔接”恰恰打破了传统政企的对话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