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组建100亿元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基金、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给小微企业融资“背书”,推动推荐清单内的小微企业“能贷快贷”;给企业“画像”,让“政策找人”,实现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创新“AI导办”“AI审批”智慧登记新模式,推动实现“24小时登记不打烊”……7月17日,《广州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以下简称《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在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围绕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投资贸易环境、政务服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30项年度重点任务,以105条具体措施为企业送上“大礼包”。
持续建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市场环境
《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首先提出,要持续建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市场环境,聚焦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提升产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效、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方面,提出34条措施。
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全面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在招标投标领域推广分散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设立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渠道;深入开展医疗保健、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在提升产业营商环境方面,提出优化“21+8”条重点产业链市场准入服务,梳理形成注册登记要件“一张单”;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100个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创新“政策找人”产业政策精准触达模式。
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方面,提出常态化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执法行动。
在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效方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银企高效对接;推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等。
持续构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
《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明确,要持续构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围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优化法律服务等方面,提出18条措施。
在完善制度体系方面,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绿色金融、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重要立法;深入实施公安机关服务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在规范涉企监管执法方面,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亮码入企”;丰富“综合查一次”适用场景;制定实施“无事不扰”清单;优化完善行政执法免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免强制清单。
在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方面,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检查专项行动;推进涉企收费监测点建设;更新涉企收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
在提升行政执法质效方面,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深化“粤执法”监督平台部署应用;健全行政执法数据归集共享机制。
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
《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强调,要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围绕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提升南沙自贸区能级、吸引和利用外资、护航企业“走出去”、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等方面,提出20条措施。
在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支持外商投资在穗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加大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
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方面,高标准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大湾区场景创新中心、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推动深海、低空等领域要素和场景开放。
在提高跨境贸易通关效能方面,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全链条拓展延伸;推广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试点。
持续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明确,要持续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瞄准市场主体登记、项目审批、获得用电、纳税等企业全生命周期重要节点,以及“高效办成一件事”、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等政务服务重点领域,提出33条措施。
在推行优质高效集成服务方面,推出一批广州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实现300项政务服务“全市通办”;打造 “线上一网申办、线下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手续全搞定”政策兑现集成服务模式;出台支持重点产业多场景用电服务保障清单;扩大环评与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改革成果;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
在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方面,创新“AI导办”“AI审批”智慧登记新模式;推行工程建设“一套电子图纸走到底”全过程电子图纸流转应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与规划许可、土地供应等关联业务数据融通治理。
解读
AI+政策找人 让企业可感可及
《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提出了不少契合广州产业特色、面向企业需求、让企业更“可感可及”的举措。
例如聚焦提升产业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找人”产业政策精准触达模式,通过建立产业政策“画像库”和各产业领域企业“画像库”,并搭建“算法桥梁”,让产业政策智能匹配并精准触达至企业。
聚焦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明确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300项政务服务“全市通办”,并完善“穗@i企”一站式涉企服务平台建设,打造 “线上一网申办、线下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手续全搞定”的政策兑现集成服务模式。未来,“AI导办”“AI审批”智慧登记新模式,将逐步拓展全类型经营主体、全登记事项标准化自主承诺申报,实现“24小时登记不打烊”。
大手笔+小实招 让企业“降本增效”
针对市场主体最关注的成本问题,《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提出多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措施,力争以更精准有效的“降本增效”举措,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广州使出了“大手笔”,提出探索组建100亿元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基金和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益企共赢计划”,引导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建立中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实现银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共同发展。
对小微企业,广州同样有“小实招”:发挥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充实小微企业融资“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推动银行机构对“推荐清单”内的企业“应贷尽贷”“能贷快贷”;支持孵化载体面向创新创业团队开放一定比例的免费孵化空间。
此外还有推动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规模化、常态化发展,降低“出海”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检查专项行动,更新涉企收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等。
引进来+走出去 以改革示范引领
针对“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的难点领域以及市场主体普遍关切的重点环节,《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中提出10余项试点措施,通过先行先试,力争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以“点”上率先突破引领全市营商环境“面”上整体提升,让市场主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在“引进来”方面,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工作,支持所募集的境外资本开展境内相关投资,扩大外资“朋友圈”;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信服务等重点领域开放政策落实落地。
在“走出去”方面,加快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集聚一批国际性专业服务机构、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打造国内企业出海服务高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