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城市治理的宏大叙事中,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光华社区,一场“抓细谋小”的暖心探索悄然绽放。这里,楼栋“红管家”正成为敲开服务“最后一道门”的金钥匙,将治理的精度与温度,精准送达居民家门口。
面对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挑战,吉华街道光华社区创新构建了“支部书记+网格员+红管家”治理好搭档。“红管家”们,根植于楼栋,来源于居民——他们是邻居们信赖的“楼栋长”,更是热心肠的“民意代言人”。他们懂邻里、知冷暖,是“群治群享”理念最鲜活的注脚。这套体系形成了“红管家前端发现—网格员中端统筹—支部书记后端处置—社区民警协助保障”的治理闭环,犹如精密的绣花针,将治理的针脚密密绣进楼栋单元,绣到居民心坎上。
“红管家”合影。
光华社区老年人协会党支部书记带领“红管家”走访老人。
楼栋里的微探索
激活“治理末梢”新力量
吉华街道光华社区党委创新基层治理,将党组织建在小区楼栋,推选政治过硬、熟悉情况的党员骨干担任支部书记。他们凝聚党员力量,并推动社区党委选聘、培训居民中的有公信力者担任楼栋“红管家”,为其赋能,使其成为隐患排查、纠纷调解、政策传递的能手。社区党委为他们颁发聘书,专家赋能培训,让他们成为隐患排查的“火眼金睛”、纠纷调解的“行家里手”、政策传递的“贴心人”。
从“微光”到“暖阳”,吉华街道光华社区党委创新打造了“支部书记+网格员+楼栋‘红管家’+志愿者+物业管家”五位一体的服务队伍:支部书记是“主心骨”,统筹资源,把方向;网格员是“连接线”,协同联动,提效能;志愿者是“好帮手”,结对帮扶,添温情;物业管家是“及时雨”,快速响应,解急难;而楼栋“红管家”,则是最接地气的“民生代表”。他们直接扎根楼栋,第一时间感知邻里冷暖,协助收集民意、帮扶助弱、巡查安全、调解矛盾,使治理触角更灵敏高效。
“家门口”的协同力
身边就有“和事佬”
“红管家”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在问题萌芽时第一时间介入。
阳光花园18栋深夜噪声扰邻,楼上楼下“剑拔弩张”。“红管家”申女士与网格员组成调解小队,发现是地板隔音差和孩子跑动所致后,巧妙提出铺设隔音垫、换软底袜、约定“静音时段”的方案。“这法子既管用又顾面子!”刘阿姨欣然接受并道歉,邻里嫌隙悄然弥合。
华龙新村某栋9楼住户因清晨晾晒噪声,竟锁闭公共天台、堵塞消防通道。“红管家”唐先生敏锐捕捉到风险苗头,立即上报。支部书记、网格员迅速联动附近“红管家”李女士组成调解组。他们先做“倾听者”,安抚情绪、了解诉求;再当“普法员”,结合《民法典》《消防法》讲清后果;最终促成“错峰晾晒+共同维护”的共识。“红管家懂人情,网格员讲法律,这搭配真解难题!”居民们由衷赞叹。
面对华龙新村某栋高空抛物污染晾晒衣物的投诉,“红管家”曾先生立即联合网格员、同楼栋“红管家”黄女士,逐户上门。没有生硬说教,而是发放温馨提示,结合身边案例“唠家常”式讲解危害和法律后果。在他们的耐心劝导下,住户们纷纷承诺改正。“红管家”将政策转化为家常话,有效避免了信息“硬着陆”,让文明新风吹进心田。
这些鲜活的案例证明,“红管家”作为治理的“前沿哨兵”,以“拉家常”的柔性沟通,把许多原本需要“层层上报”的烦心事,高效化解在楼栋单元内。这种“小事不出楼、矛盾不过夜”的模式,不仅激活了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更精准破解了基层治理中“小事无人管、难题难闭环”的痛点。据统计,自2024年10月以来,光华社区“红管家”已成功调解纠纷47宗,协助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05次。
心尖上的幸福感
生活有了“守护人”
在高流动的现代都市,“陌生人社会”的疏离感常让人无助。但在吉华,“红管家”让居民知道,有事该找谁。
华龙新村1栋大门破损,隐患重重。“红管家”刘女士在微信群看到诉求,立刻联动网格员逐户沟通。遇租户拒集资,刘女士请来支部书记。书记提出“租客联系房东+供应商垫资”方案,迅速打消顾虑,大门得以高效更换。“这效率,真贴心!”居民们纷纷点赞。
“红管家”幸先生每日“巡楼打卡”,发现楼道脏乱、照明缺失。他与支部书记、网格员共商对策,提出卫生“物业托管”或“轮流值日”、照明“分层分摊”或“共同出资”的“双轨制”方案。多方讨论,最终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楼栋治理新机制。
各支部书记每周牵头,组织网格员、“红管家”、志愿者、社工开展关爱走访。2025年以来,已走访644人次,为老人、妇儿、特殊群体建立专属档案,链接慈善资源形成慰问机制。“红管家”们常对困难群众说:“我就在楼里,有事找我,我比他们都快!”这句口头禅,是他们主动靠前、全天候守护的生动写照。
“支部书记+网格员+红管家+物业管家+志愿者”这套充满活力的治理组合拳,不仅填补了网格盲点,更在高速流动的城市末端,注入了稳定可靠的力量和渠道,为“陌生人社会”注入了珍贵的“熟人温度”,有力推动了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龙岗区吉华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楼栋“红管家”工作法,进一步整合志愿者、社区民警、专干等资源,赋能培训“红管家”,搭建更畅通的居民发声和问题解决平台,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作,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催生更多治理“微创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真切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