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陆河县推行“陆河有道”调解工作法,以法治为纲、以情理为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构建起矛盾纠纷全流程化解的基层治理实践。
背靠背调解化干戈
在新田镇田心村,叶某欢与叶某庭的土地纠纷曾是横在两家人之间的“堵心墙”。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田地置换约定,埋下了多年的矛盾伏笔。因所有权归属、面积差异及二次置换建房等问题,演变成两家人持续多年的争执。
得知情况后,新田镇综治中心调解团队迅速介入,先是背靠背走访当事人,在田间地头丈量土地、核对权属证明,再组织圆桌协商会,邀请驻村律师、村委干部和热心人士坐阵。调解现场,工作人员泡上家乡擂茶,以“邻里同根生”的亲情为切入点,一边用土地管理法明晰权责,一边以“六尺巷”典故引导互让。最终,叶某欢表示当场支付补偿费,叶某庭同意留出通行道路。积压多年的怨气随现场履行的补偿费烟消云散。
一站式联调暖民心
“拖了3年的工钱,综治中心3天就解决了!”河口镇包工头老欧的感慨,折射出“陆河有道”调解工作法的民生温度。
这起涉及90万元工程欠款的复杂纠纷,历经三年波折。老欧带着这个三年的“老大难”再次走进调解室。中心依托前期持续工作打下的基础,精准启动“绿色通道”一站式联调,集中攻坚,最终仅用3天便化解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
河口镇综治中心成功化解劳务纠纷,当事人赠送锦旗表谢意。
这得益于河口镇“5+X联调模式”:法官现场解读劳动合同法,调解员以“年关讨薪不易”的共情软化欠款方态度,信访干部梳理资金链脉络。
当老欧从调解员手中接过工资款时,眼中泛起泪光:“原本以为是场‘持久战’,没想到进一扇门就把事情办好了。”
法理情编织和解网
螺溪镇严某在室内粉刷时意外跌落,其家属坚持主张80万元全额赔偿,雇主叶某则以“施工未规范作业”为由拒绝。这场因赔偿金额分歧引发的纠纷,一度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持局面。
螺溪镇综治中心调解员接手后,先以“冷处理调解法”缓和双方对立情绪,并多次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征求镇法律顾问意见建议核算法定赔偿项目,再运用“案例引导法”,以同类工伤纠纷的判决结果为参照,向当事人双方摆明法律底线与责任比例。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握手言和。
在综治中心的调解下,双方当事人从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握手言和。
调解体系有“门道”
在陆河县的调解实践中,桩桩温情故事皆源于“陆河有道”调解工作法的创新深耕。这套以明末乡贤叶高标“刚正为民”精神为根系的治理体系,构建起“初步评估—调查分析—沟通调解—达成协议—定期回访”的全链条机制,让古人智慧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抽枝散叶。
“一钵擂茶法”让群众在品擂茶的过程中舒缓情绪,让矛盾调解事半功倍。
在陆河,8个镇级“有道调解室”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场所,更成为传承客家“和文化”的阵地——喝着家乡擂茶聊心事、看着案例明法理、靠着乡亲代表劝纷争,已成为当地群众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从情入手、以理服人、依法定分,陆河县正以“陆河有道”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的大格局。当法治思维与传统文化在调解桌上共鸣,当事了心和的理念融入每一起纠纷处置,和谐之花绽放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