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东莞市长安镇出租屋数量持续增长,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租赁争议等社会治理难题呈多发态势。为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长安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1+6+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调解工作触角延伸至社区网格,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多元协同构建“全链条”调解网络
2025年,在长安镇综治委员会统筹指导下,长安镇智网中心联合霄边、新民两社区成立“一站式”网格调解工作室,整合网格管理员、法律顾问、法庭法官及职能部门资源,组建“1+1+1+N”专业化调解团队。该模式以网格管理员为“前哨”,法律顾问为“智囊”,法庭工作人员为“后盾”,同乡人士群体为“纽带”,形成“平安法治办统筹指导、司法分局、法庭等部门力量专业支撑、网格力量一线调处、群防群治协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体系。
通过建立“联合接访—分类调处—跟踪帮扶”全流程机制,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初调在网格、化解在社区、稳控在基层”。
数据显示,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受理矛盾纠纷91件,调解成功率达97.8%,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创新机制打造“家门口”服务品牌
为提升调解质效,长安镇智网中心构建“专业培训+实战演练”能力提升体系,定期开展法律讲座、调解技巧培训及标兵经验分享会,着力强化调解队伍的风险隐患预判能力和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工作中,调解团队创新“上门巡诊”服务模式,将调解工作从“坐堂问诊”转变为“主动问诊”,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典型案例彰显治理成效:今年1月,霄边社区某公寓租客祝先生因工作变动需提前退租,房东以违约为由扣押押金及行李。网格调解员迅速介入,通过法理情结合调解,当日促成双方和解,租客全额取回财物;3月,新民社区网格员接报某出租屋租客存在异常行为后,联合心理干预团队开展长达一小时的疏导,最终帮助该因工伤失业的租客打开心结,并协助其联系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三重优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群众福祉。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长安镇“一站式”网格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三重治理优势,精准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高效、温情、有力的解决方案。
首先,地缘优势实现便民高效。工作室依托社区群防群治服务点布局,居民步行即可到达调解现场,构建“15分钟调解服务圈”,降低群众维权成本。
其次,同乡人士力量推动自治融合。工作室吸纳热心相关人员参与调解,运用“乡音乡情”化解纠纷,今年以来参与调解案件成功率明显提升。
最后,专业支撑强化公信力。工作室整合法庭、司法分局等专业资源,建立“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机制,既提升调解权威性,又节约司法资源。
长安镇智网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安将持续深化“网格+调解”融合机制,通过打造标准化调解流程、培育金牌调解员队伍、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公信力,引导更多群众选择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为建设平安长安、法治长安、幸福长安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