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东莞,蝉鸣声声。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立案大厅内,柯颖正俯身向一名老人介绍起诉状示范文本。她递上一个小册子,声音温和而清晰:“您现在只要勾选就能填好起诉状了,省时省力。”老人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连声道谢。
两年间,柯颖的“战场”从基层法庭移到了立案窗口,制服上的那枚法徽在人群中依然醒目。
“民情纸片”破僵局
2023年6月,《人民法院报》刊发全国优秀法官柯颖的人物报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柯颖的生活也随之泛起涟漪。一个个变化接踵而至: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调任东莞第一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但变化中更有坚守。
“报道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群众的认可是最珍贵的勋章。”谈及这两年的变化,柯颖的思绪回到了2023年8月。
那时的柯颖还是东莞第一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一天中午,她收到书记员传来的一则消息:61家商户聚集在南城某美食街。
“全部身家都投进来了,全家都指望这个店铺呢!”
“我们从银行贷了十几万元来投资……”
柯颖很快到了现场。原来,某商业管理公司通过招商吸引了大量商户入驻。但自入驻以来,商场门可罗雀,鲜有顾客光顾,商户们发现商场装修与宣传内容不一致,且物业费收取过高、周边人流量小,因此与公司发生纠纷。
紧要关头,柯颖递出白纸:“请大家把诉求都写下来!”嘈杂的人群渐渐安静,三个小时收集的“民情纸片”,成为破局“钥匙”。柯颖联合调解员迅速与公司方沟通。
“从目前现场装修情况来看,早期宣传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
“依据商户们提交的证据材料,如果启动诉讼程序,对你方不太有利。若商场开业不久就惹上官司,既影响潜在商户与客户,也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公司得及时站出来拿出解决办法,不然商户天天这么闹,影响的不也是商场的生意吗?”
摆事实、讲依据。柯颖释法说理,一步步打开了问题的口子。
慢慢地,公司逐渐消除抗拒心理,愿意尝试与商户们正面沟通。柯颖联合调解员轮番调解,努力将大家的诉求一步步拉近。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公司向61家商户退回118万元。该系列纠纷在收案第3天达成和解,并于7日内全部兑付。
一次调解,61起纠纷化解了,另外34起商户纠纷也主动找到调解员与公司达成了和解。全体商户向南城法庭送来锦旗,阳光穿透法庭的窗户照在大家身上,商户们激动得连连道谢的画面,至今烙在柯颖心里。
把纠纷消灭在“萌芽”
在南城街道另一边的宏图社区里,有着柯颖推动打造的东莞首个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该工作室试点运行不久后,其余3个新型社区的物业纠纷化解平台也相继搭建完成。
自2020年8月成立至今,这4个工作室共成功调撤物业纠纷近5000件,调撤率高达8成。
在此基础上,柯颖后来又将解纷视角拓展到辖区行政部门,首创法律风险提示函机制,主动研判案件风险点,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提出建议,共主导发出司法建议和《法律风险提示函》22份,实现“建议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
在处理城市更新项目引发的幼儿园退费系列案件中,项目指挥部收到南城法庭发出的司法建议后,迅速开展排查处理,将104件纠纷消灭在“萌芽”。
同时,柯颖还推动南城法庭加强与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共同设立调解工作室,不断打造多元解纷格局。
“老百姓很多时候不知道有哪些处理矛盾的渠道,我们法院可以将这些渠道联合起来。”
更多的探索还在前方。2024年3月,南城法庭积极融入社会基层治理格局,联动南城街道政法力量和调解力量,依托平安法治办成立南城街道调解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把工匠精神注入基层治理
2025年4月,柯颖调任东莞第一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曾经扎根基层法庭18年的她,如今直面立案“最前沿”。面对辖区年均11万起的案件量,她将工匠精神注入基层治理:
开展“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推广应用工作,降低群众诉讼门槛,变“说不清、理不顺”为精准表达诉求,让法治的温度与效率看得见、摸得着;推进辖区法庭与镇街综治中心全面对接,建立47个村(社区)法官工作室,打造特色解纷品牌,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
2025年上半年,东莞第一法院通过“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成功在前端化解纠纷4000余件。
“法官的舞台从来不是在领奖台,而是在案卷里、在群众中。每当我看到当事人释然的眼神,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有了意义。”谈起这些年获得荣誉的感受,柯颖坦言。
被报道后的这两年,柯颖一直没有停止成长的脚步。报纸上那个“精益求精”的她,每天都在和自己较劲——从南城法庭到立案庭,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心中那份对法治的赤诚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