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香漫过调解桌,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渐渐舒展眉头,仅一杯工夫茶的温度就可以融化权益纠葛的坚冰。这套名唤“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基层治理办法曾登上央视,还入选《2023年平安中国年鉴》,获得“广东省十佳人民调解创新经验奖”。
潮州巧妙萃取“工夫茶”中的“和”“敬”精髓,创新提炼出“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并首创“1+3+5”工作机制推动其在全域深化应用,着力构建“机制创新、多元解纷、能力精进”的基层善治闭环,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动能。
“1+3”工作法织密基层调解网络
“1+3+5”工作机制由潮州市司法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政法委、市委党校联袂创设,强调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链条这一主线,以此保障调解工作方向明、动力足。
村(社区)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后一公里”。湘桥区桥东街道东山社区常住人口多,基层矛盾频发。对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丁銮真来说,“调解”不如“化解”,因此,她“识茶”在前,把涉及小区管理的相关负责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发现有矛盾苗头立即化解,实现邻里相安。
同样善于“识茶”的还有湘桥区桥东街道韩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妙玲。她组织辖区内13个住宅小区的物管人员加强日常巡查,重点关注楼层漏水、占用楼道、烧烤浓烟等常见的矛盾,有针对性地邀请当事人到党群服务中心喝茶聊天,在“悟茶”中纾解心结,让矛盾消弭于无形。
让党建引领成为化解矛盾的主轴,潮州市司法局正在湘桥区东山社区、韩东社区、南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打造首批“茶文化调解室”,让矛盾迎“茶香”而解。
潮州还强调以“3台支撑”筑牢阵地,深度融合居民议事厅、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三大平台,织密全域覆盖、无缝衔接的调解服务网。
如今,一张覆盖全域、深入末梢的“茶文化调解网”已然织就。潮州依托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厅、司法所等关键节点,构筑“茶文化+调解”多元解纷实体支点逾200处,助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5”指成拳,让更多人掌握解纷“密钥”
“1+3+5”工作机制强调“五力协同”,高效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五大资源,形成推广“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深化基层治理的强大引擎。
这就要求各领域调解人员都能熟悉掌握这套解纷秘诀。今年以来,潮州把镇(街)综治中心、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两委”干部、专职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小区物管人员等纳入培训,实现全域覆盖。
这些培训既有专家学者的理论引航,也有基层调解员的现身说法。6月中旬,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法学博士、法律系主任余创以线下线上方式为6000人授课;7月下旬,11名“身经百战”的调解员以生动的讲述让千余名参会者体验“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强大效能。
与此同时,潮州还遴选骨干力量编纂典型案例汇编与业务指南,为调解实践提供多维参照的“活字典”。同时,组建市县联动讲师团,深入村(社区)党群阵地、机关单位开展宣讲近百场。
在实践当中,有不少“编外调解员”成为推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力量。在饶平县黄冈镇大澳村,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调解因法拍房买卖产生的纠纷,用一壶茶的时间就让面红耳赤的邻居握手言和。在湘桥区桥东街道韩东社区,小区物业管家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人”,如今也成为“茶文化六步调解法”专题培训的“生力军”。
这缕“茶香”也飘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的“茶文化调解室”中。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推动“1+6+N”联动机制与“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协同发力,有效整合“五大调解”资源成功调解案件6692宗,成功率达99.42%,真正将矛盾“抓早抓小、应调尽调、化解于前端”。
指南之下每一步都是精髓
“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规范流程给调解工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在遇到各类矛盾纠纷时,身处不同领域的调解员在精准把握矛盾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以更加灵活、包容、智慧的方式化解矛盾。
不少人认为,运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调解之时必须有茶,泡茶之人必定深谙茶道,调解之人必定人情练达。实际上,这些条件可以充分但非必要。
“95后”“半路出家”“调解经验丰富”……这是饶平县黄冈镇平安法治办副主任陈锐纯给人的印象。在她的理解中,“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是把文化中的智慧与调解工作的核心逻辑结合,让抽象的调解思维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
由于经常面对民事案件,陈锐纯感悟最深的是:每一宗案件背后都会涉及利益、法律、民俗、情感等因素。“现在的基层纠纷不是单一的‘鸡毛蒜皮’,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想要更好地处理矛盾,平息当事人之间的怒气,需要进行的是反复‘悟茶’,实现‘事了心了’,这也正是潮州茶文化‘以和为贵’的生动体现。”陈锐纯认为,“六步”不是刻板的流程,每一步蕴含的调解思维可以帮助调解员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各方诉求。“思维练熟了,面对再复杂的纠纷也能做到心里有谱。”她说。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潮安区浮洋镇,当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产生的合同纠纷类型较为突出。对此,浮洋镇司法所所长黄静音最常用的调解步骤是“敬茶”。在她看来,邀请当事人来喝茶,并以“敬茶”展现出调解员公平公正的态度,让外地人切实感受到以礼相待,因此配合度也会提高。
■一线实践
“品牌工作室”让茶山调解经验传得更远
今年5月,潮安区凤凰镇专职人民调解员丁春平迎来了他的个人调解工作室,这也是全市第10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品牌工作室。
7年调解经历绘就的这方“小天地”,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为潮州“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推广应用注入新活力。
自成为专职人民调解员以来,丁春平走遍茶园农户,用“一杯茶的温度”化解山林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被群众亲切称为茶乡“和事佬”。
今年采茶季,凤凰镇发生的5宗采茶工意外事故纠纷案件都在丁春平的调解下得以解决。在他看来,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讲法理,也要有茶乡的人情味,调解工作要将个人调解经验融入“茶文化六步调解法”,通过反复“悟茶”纾解当事人心结,最终促案结事了人和。
接下来,工作室将打造“调解茶桌”特色品牌,通过“喝茶谈心”让群众放下戒备、打开心结。同时启动“师徒传承计划”机制,通过“跟案学习”“茶园实训”等培养新生调解力量,让茶山调解经验惠及更多群众。
■专家观点
“慢茶叙”与“快调解”互补共生
当“慢茶叙”的方式与“快调解”的需求相遇,是否会产生矛盾?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法学博士、法律系主任余创林认为,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实践逻辑中,二者互补共生。“茶文化六步调解法”通过茶文化的浸润,将“慢”转化为“情绪疏导—信息对称—关系修复”的前置工序,让“快调解”的方案快速达成,更能被自觉执行。
“‘以慢求快’的智慧也是传统治理中‘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即不追求‘立竿见影’的表面解决,而致力于‘釜底抽薪’的深层化解,最终实现‘一次调解,长久和谐’的高效治理。”余创林进一步解释。
以“慢”制“快”的办法如何推广到更基层的地方?余创林认为,潮州需构建起“文化浸润、场景适配、机制保障、社会参与”的完整生态,让调解法从“方法工具”转化为“治理习惯”。具体而言,就是将茶礼、潮州俗语等融入调解场景,挖掘本地“以茶解纷”历史案例来增强认同。同时,平衡快慢节奏,加强对“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推广的配套物资与跨部门支持。此外,吸纳茶馆经营者、茶艺师、非遗传承人、潮剧演员等力量,以“茶礼培训+调解技巧”双轨培养,让他们成为化解纠纷的“毛细血管”。
实际上,纵深推广应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潮州已展开探索。如以“茶道”论“案情”,让每个典型案例成为生动的教材。正在编纂“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典型案例汇编的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王志英介绍,“茶文化六步调解法”不仅注重法律、事实分析,更注重调解过程,风俗习惯和沟通技巧。因此,案例编写过程借鉴了最高法指导案例的模式,又根据“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自身特点进行了相应调整。如特别增加了“茶道破局点”“茶理感悟”部分,“茶道破局点”体现了“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关键步骤;“茶理感悟”则是“调解”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茶道精神中的“和、敬、清、寂”理念贯穿调解始终,这样的编写方式更有利于“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推广应用。
那么,发源于潮州的“茶文化六步调解法”能否生长出适用于各地的文化调解法?余创林认为,“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底层逻辑是“用大众熟悉的文化符号降低沟通门槛,用标准化流程提升调解效率”,这与任何城市的治理需求高度契合,只要抓住“用本土文化消解对立、用流程方法提升效率”这一核心,就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调解模式。
■解读
“茶文化六步调解法”主题LOGO
潮州在全市51个综治中心和首批3个社区打造“茶文化调解室”的基础上,还将“茶调解”场所的规范化建设提上日程,并于近日推出“茶文化六步调解法”主题LOGO。
该标识以潮州工夫茶深邃的文化精魄为灵魂,凝练文脉、法理、和谐三重意象,生动诠释“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的治理智慧。
文脉深植·金凤衔春:LOGO主体取意潮州“凤城”千年图腾——振翅腾飞的金凤。其流丽尾羽化为舒展的茶叶,根植潮汕沃土,唤起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金凤涅槃之姿,暗喻调解犹如春风化雨,为矛盾焦土孕育新生机。
法理交融·茶韵和鸣:金凤昂扬的身姿与灵动茶叶勾勒出遒劲的“6”字主体,直指“六步调解法”核心。“6”字根基处化作一双温暖交握的手,揭示调解真谛:在茶香氤氲间搭建对话之桥,于方寸之地化解基层纷争。
和谐升华·流光溢彩:LOGO整体造型展现出昂扬向上之势。红橙交融的暖色渐变,既呼应司法庄严的公正底色,亦辉映着工夫茶汤的温润澄澈,传递出“溶解分歧、包容共生”的内涵,诠释“法、理、情”相生相融的基层治理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