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死亡或受刑事处罚人员的医师执业证未依法注销,部分诊所存在‘挂证’非法行医,多个诊疗机构未及时处理过期药物……”近日,清远英德市检察院依托“督促整治医师执业活动行政公益诉讼大数据监督模型”,精准发现一批医疗行业违法乱象,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筑牢群众就医用药安全防线。
数据破壁
构建模型精准定位
2025年4月,英德市检察院在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公益诉讼监督专项活动中发现,一些个体诊所为降低成本采取“租证”“聘无证人员”等方式违规开展诊疗活动。经进一步了解,由于主管部门通常采用人工抽查的检查方式,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诊疗行为往往不易被发现。“医疗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必须对违法情形进行全面排查。”英德市检察院针对医疗领域监管问题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立案程序。
依靠传统人工调查方式效率低、盲区多,无法有效覆盖全市200余家医疗机构2000余名执业医师。为破解监督难题,英德市检察院主动对接卫生健康、民政、社保部门,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通过整合全市诊疗机构、执业医师、人员状况、刑事处罚等多维度数据,聚焦医师资质、诊疗活动规范等群众关切问题,创设检察履职监督点,构建公益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通过运用模型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研判发现可能存在违规诊疗的机构开展实地调查,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存在无执业医师、医师未按规定申请备案的情形;个别诊所存在医师“挂证”、非法行医等违规现象;10名已死亡或受刑罚医师执业证未依法注销;一些医疗机构还存在使用或售卖过期药品、药品与食品混存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检察履职
协同治理显成效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英德市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其开展专项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排查医疗机构医师配备情况,依法清理违规医师,严查过期药品,规范药品经营秩序,加强普法培训全方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对医疗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建议指出存在违法情形的人员及机构进行查处,将涉嫌非法行医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注销多名死亡或受刑事处罚医师的执业资格证书,针对药品医疗器械使用问题,累计检查301家次,完成药品抽检60批次、医疗器械抽检8批次,督促整改31家次。同时,联合法院、检察院商定建立健全“涉医务人员刑事判决与处罚信息常态化通报共享机制”,实现司法与行政监管信息无缝衔接。
为确保整改落到实处,英德市检察院开展“回头看”工作,邀请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与相关主管部门一同参与,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检查整改情况,确保检察建议落到实处。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群众了解全市医疗行业落实整改规范情况,广泛收集意见。通过邀请多方代表参加公开听证会,听取相关主管部门的履职情况,听证员均对其履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意检察机关作出终结案件的意见。相关主管部门表示,将持续落实检察建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以多种形式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监管,依法查处各类违规行为,全力筑牢医疗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