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这笔钱不能扣!这是监管账户‘保交楼’的救命钱啊!”近日,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的电话骤然响起,被执行人某房地产公司法务的声音带着焦灼。就在前一天,该院依法从该公司账户扣划一笔85.9万元的执行款。
这笔款项源于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因房地产公司拖欠某建筑公司工程款,建筑公司于4月29日向梅江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受理后,执行干警迅速启动财产查控,发现该公司一一般账户内有足额存款,遂依法冻结并扣划。
然而案款到账次日,房地产公司便向法院提出异议:该账户虽登记为“一般账户”,实际是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且被扣划款项处于监管额度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相关规定,监管额度内的资金专用于工程建设,法院不得随意扣划。
执行干警立即核查,确认该账户确为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所涉楼栋尚未交付,而建筑公司申请执行的工程款与该楼栋建设无关。依照法律规定,被扣划资金必须原路退回监管账户。
“几家项目的工程款收不回,员工工资欠了好久,拿不到这笔钱,公司真要撑不住了。”眼看执行款“飞”了,建筑公司负责人焦急万分。更棘手的是,这家建筑公司既是申请执行人,又是另一起案件的被执行人——因经营困难,它还拖欠着某电气公司12万元货款,形成“房地产公司欠建筑公司、建筑公司欠电气公司”的连环债务链。
“这笔钱关系两家企业生死和数十名员工生计,绝不能就此搁置!”执行团队迅速碰头,决定重新梳理房地产公司的账户信息。干警们对该公司所有账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发现其名下几个专用账户尚有余额。按常规经验,房地产公司的专用账户多为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但执行干警没有放弃任何微小可能。
“建筑公司的困境你清楚,多少家庭等着工资过日子,拒不履行不仅影响信用,更会砸了企业招牌。及时付款,既是法律义务,也是企业担当。”执行干警拨通房地产公司负责人李某的电话,从法理、情理、企业长远发展多角度耐心沟通。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李某终于松口,承认此前未如实说明账户情况,表示愿意配合执行。执行干警随即逐一核实账户详情,发现其中一个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对应的楼栋已完成交付——这意味着该账户的监管使命已结束,额度内资金可依法解除监管,用于清偿债务。
执行干警立刻抓住这一线索与双方协调,最终促成房地产公司主动履行债务。6月19日,85.9万元执行款到账后,优先保障了建筑公司员工工资发放,余下款项不仅清偿了欠电气公司的12万元债务,更给濒临困境的建筑公司注入了周转“活水”。
从“扣划遇阻”到“退还款项”再到“另寻路径”,梅江法院以精准施策破解连环债务困局,既坚守法律底线,保障“保交楼”资金安全,又灵活执行盘活企业生存路,用司法智慧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