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走进法院。
“现在放学接娃,路上再也看不见扎堆打游戏的娃了。家长们凑一块儿,聊的都是今天娃在学校学了啥,周末带娃去哪看书。”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居民李女士的直观感受,折射出这片老城区的悄然变化。
这份踏实,藏在2025年下半年会城街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下降的数据里,更藏在街头巷尾、校园内外那些悄悄发生的改变中——从“问题少年”的转变到校园氛围的焕新,从部门联动的热络到社区守护的温情,会城正用一张有韧性的网,托举着每个孩子的成长。
将“问题清单”
变成“成长档案”
在会城街道河南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小华(化名)的转变让老师们倍感欣慰。这个曾经因盗窃让家长和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如今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承担班级劳动。“看到他重新找回学习的状态,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班主任如是说。
未成年人保护,最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会城街道的破题之法,是把“问题”变成“故事”,把“档案”写成“成长记录”。
会城街道依托“1+6+N”工作体系,首先摸清底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滚动式”排查,为重点未成年人建立档案,借助“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实现巡查走访全覆盖。这些档案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一个个需要被拉回正轨的成长故事。
针对专门学校毕业生及重点个案,会城街道持续跟进帮扶。江门市明德学校30名“毕业生”及重点学生,离校后由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网格员等多方力量,联合社区矫正人员、社工开展思想教育,督促家长落实监护责任。其中,2名毕业生已顺利回归初中完成学业。
最让人心头一热的,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的坚持。今年初,两名未成年少女因家庭困难面临矫治中断——她们的家庭拿不出每月的学费。研讨会上,有关单位主动分担部分费用,帮助她们继续接受矫治教育——“不能让经济问题断了孩子改过的机会。”街道工作人员的话,道尽了对“问题少年”不抛弃的坚持。
护苗不是“独角戏”
而是多部门“大合唱”
护苗这件事,单靠街道“一头热”不行。会城的解法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条线”变成“网络”,把“任务”变成“情怀”。
派出所的“夜猫子”最懂少年的“夜”。新会公安的未成年人管控专班,彻查飙车“炸街”——每周至少两晚蹲守在酒吧、学校周边,查扣改装车、批评教育,硬是把“炸街党”的气焰压了下去。
区检察院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走进机电中专、源清中学等校,重点关注城乡接合部等地区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对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开展宣传教育,督促学校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职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等工作,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区法院“少审爱立方”项目,把法庭搬进了校园。法官们不念法条,讲的是“打架成本账”:“打掉一颗牙,赔3000块;留了案底,考公参军全泡汤;要是伤了人坐牢,出来都30岁了,拿什么养爸妈?”孩子们听得直咂嘴:“原来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是在给我们算‘未来的账’。”
区司法局则将法治教育融入“City Walk”,指导各镇街开展暑期托管班、夏令营等系列专“暑”普法活动。建立“法治宣讲团”,吸纳多部门骨干及社会志愿者,实现“1名法治副校长+N种类别校园法治宣讲员”运行模式。
最贴孩子心的,是那146名法治副校长。他们深度融入105所学校,从“规范履职”到“力量集聚”再到“全面守护”:组建57人宣讲团,用《角落里的光》法治剧、“飞行棋”游戏、“沉浸式”参观法院等形式,让法律从课本走进孩子心里。这些“编外老师”,把法律融进了课间操、班会课、家长会里,这些细节,织就了校园安全的防护网。
让成长的每一步
都踩在“正轨”上
所有努力,最终要落在校园这片主阵地上。会城街道的中小学,正悄悄把“管理”变成“陪伴”,把“约束”变成“滋养”。
河南初级中学的“护苗经”很实在。一方面,严格落实“三级包保”——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班级、教师包重点学生,责任教师每周至少1次与重点学生家长沟通;每日确认学生到校情况,对旷课学生当日联系核实;另一方面,强化心理疏导与行为干预,每学期全员心理筛查,对重点学生“一对一”辅导,2025年以来已开展46人次辅导。
不仅如此,学校针对重点娃开展“私人定制”——有人需要“每日作业打卡”;有人得做家庭劳动实践;还有人要家长学《家庭教育促进法》改脾气,学校开“家长课堂”,教爸妈“少吼两句,多听听娃说啥”。
如今,校园封闭式管理堵住了外部隐患,手机统一保管减少了不良信息干扰,“情绪管理”“同伴交往”等主题班会滋养着心灵。课间打闹少了,图书角的人多了;打架通报没了,“进步之星”奖状多了——这些细微变化,正是保护工作见实效的注脚。
学校长椅上,几个初中生捧着法治宣传册讨论:“原来偷东西不仅要赔钱,还会留案底!”不远处,法治副校长正带着社区娃做“防诈骗”游戏,笑声飘得很远。
从档案里的名字,到眼前的笑脸;从各部门的“各显神通”,到校园里的“岁月静好”——新会用行动证明:护苗,是最需要耐心的民生工程。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网格员多跑的那几步路,是法治副校长多讲的那个故事,是老师多批注的那句鼓励,是家长多忍的那一次脾气。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当每个家庭都敢说“娃安全”,这份平安,便是新会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