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菜一汤,最低10元!”“美味螺蛳粉,点餐送饮料!”“有肉有菜有靓汤,打工人必备!”这些实惠标语,是不少小微餐饮吸引顾客的方式。价格虽亲民,但其背后的卫生状况与食品安全能否让人放心?
近期,江门市江海区检察院聚焦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薄弱环节,迅速部署开展专项监督行动,对辖区内小微餐馆展开系统性“体检”,重点监督餐具卫生、经营资质、后厨卫生、食品加工流程安全等方面情况,全方位守护用餐安全。该院《精准守护“舌尖安全”,着力筑牢“百千万工程”民生底座》案事例成功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事例(第五批)。

江海区检察院在社区举办食品安全专题普法宣传。
江海区工业企业集中,小微餐饮商户达2000余家,主要为农民工和新业态就业群体提供餐饮服务。面对数量庞大的餐饮商户,江海区检察院统一部署、有条不紊开展专项监督。
一方面,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用大数据筛查对比。江海区检察院从市场监管部门调取餐饮商家工商登记数据,对比餐具集中清洗企业的客户名单,结合群众投诉举报记录,精准锁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商家。
另一方面,兵分多路组织随机走访调查。江海区检察院对存在较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30余家餐饮商户开展现场调查——后厨卫生环境差、餐具消毒不彻底、员工健康证过期等问题普遍存在。
此外,引入专业检测机构护航食品安全。江海区检察院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抽检50余批次餐具,重点检测微生物和余氯残留。结果显示,部分餐具大肠菌落严重超标,食品安全存在明显风险。

江海区检察院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餐饮商户餐具消毒情况进行抽样检测。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江海区检察院立即部署推动专项整治。
在公开听证会上,江海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行政机关和商家代表共同参与“会诊”,现场播放调查视频,直观呈现后厨实况,剖析问题严重性,凝聚各方共识,协力助推江海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海区检察院督促市监局、城管局、街道办等部门联合整治小微餐饮商户食品安全,对100多家存在风险的餐馆开展执法检查,发出整改通知书60余份,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引导餐饮商户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制度。
为推动构建长效协作机制,持续深化“检察+行政+街道”多部门协作,江海区检察院联动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部署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宣传保障等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监督治理全方位工作合力,切实依法维护消费者和小微餐饮商户权益,构建和谐用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