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等组成的“跨界阵容”轮番登台,笑声与掌声在草坪间此起彼伏。近日,东莞南城莞香印巷大草坪因一场特别的普法活动——“开麦讲法,生活有‘法’——2025年宪法宣传周暨东莞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主题宣传活动、第四届法治文化集中宣传活动”(下称“开麦讲法,生活有‘法’活动”),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法治地标”。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普法办联合主办,中国移动东莞分公司、南城司法分局协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承办。活动旨在全面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为东莞打造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注入鲜活的法治动能。
从开放麦分享到打卡闯关,从线上答题激励到线下摊位咨询,从共创拼贴诗到行业法治传唱,本次活动以“可参与、可体验、可共创”的创新形式,让法律走出条文典籍、走进市井烟火,让法治文化在东莞的城市空间里“活起来”“亮出来”。
普法达人特训营首期收官
跨界开放麦架起连心桥
开放麦这一贴近群众的形式,成为本次活动最具人气的普法载体。几平方米的舞台上,13名普法达人带着自创内容轮番登场,用接地气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开启了一场“法治脱口秀”。
北京德恒(东莞)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慕贞,是茶山街坊口中的“法律讲古佬”。作为茶山镇村居法律顾问,她的开放麦故事里满是烟火气:穿西装走进村委会,被阿婆们围住误以为是来“相亲”。叔公揣着太爷爷传下的泛黄地契来争宅基地,不听她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直到看了宅基地登记档案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法律上的‘族谱’?”办“终身美容卡”的小姐姐带着生辰八字来维权……这些啼笑皆非的场景被她编成段子,使得观众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合同规范、证据留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祠堂规矩得靠法律兜底”的道理。
万江公安分局新和派出所调解室调解员黄孝辉,把基层矛盾调处日常讲成了“法治小品”。“妻子因丈夫藏私房钱,用晾衣架在其背上‘画’出大井字”“丈夫为逃避买单练出‘乾坤大挪移’的趣事”等诙谐表述不断。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后提醒:“夫妻互敬互爱,才是生活里真正的顶呱呱。”
以前“参加五人饭局都紧张”的何晴,是东莞市爱莞家公益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借着“来都来了”的勇气站上了普法舞台。她擅长用心理视角解读法律纠纷,把婆媳因孩子穿衣多少引发的争执,转化为“温度计协议”,用轻量表达让法律知识融入家庭生活场景。
东莞供电局作业员冯博,则揭露电力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有人将偷电称作“技术探索”;有人在220千伏高压线下钓鱼还自信“摸一摸便知有没有电”;盗剪电缆的团伙,给企业造成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换成“百来块钱的回收价”,被抓时还委屈辩解“老板说年轻人可以偷点懒,我听成了偷电缆”。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条款,警示大家:“偷电窃电不可为,破坏电力设备最高可判死刑。”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周星怡,以年轻视角聚焦反诈主题。她还原AI拟声诈骗奶奶养老金、“诈骗有限公司”组织化运营、“杀猪盘”精准围猎等场景,戳穿诈骗分子的“职场PUA三件套”——“我是办案人员”“你犯事了”“别挂电话”,为观众敲响反诈警钟。
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轨迹的讲述者,有着一个共同身份——普法达人特训营首期学员。今年起,东莞创新推出这一群众性法治文化系列活动,让普通群众体验法律与不同文化形式的巧妙融合,首期特训营立足开放麦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在过去的半个月,80多名学员历经线上集中培训、线下理论辅导与实战演绎、开放麦观摩,最终13名入围者通过一对一深度辅导、线上改稿评议会等系统课程,在导师指导下不断打磨表达技巧、改进作品内容,在实景舞台中完成从“素人”到“普法达人”的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式普法、共创式传播’,让普通群众在创作中理解法律、在表达中传播法治、在共创中提升素养。”东莞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朝晖在致辞中表示。
游戏和诗意相映成趣
法治文化在草地上“开花”
开放麦的幽默表达让法治知识入脑入心,而舞台上丰富多元的普法形式,则让法治文化进一步绽放活力。
今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实施。活动现场发布“红楼说法治宣传教育法”动画视频,借宝玉、黛玉的视角“以身试法”,用戏剧化表达解读新法,让“大观园”成为一次生动的法治课堂。
法治LIVE秀环节同样亮点纷呈,东莞供电局50Hz乐队、中国移动东莞分公司的歌手作为行业“法律明白人”代表助阵,带来原创法治歌曲《法治在莞电》《和法同行移路有你》,打造专属“法治之声”主题舞台。现场还发布了线上答题小程序,让市民实现“随时随地学法律、答题赢奖励”,拓展了普法的边界。
草坪上,法治文化与创意互动相映成趣、“生根发芽”。
活动现场,80余首市民创作的法治三行情诗被系挂在树干上,形成一片充满诗意的法治景观——这是“约法三章 文明同行”三行情诗征集活动的成果展示。该活动自11月初启动以来,吸引了近百名市民参与。
互动区同样人气爆棚:“诗歌巡游”将法律知识与拼贴诗创作结合,增强参与者对法律文化的认同感;“正义盲盒”以惊喜感激发群众自主探索法律知识的兴趣;“正义飞行棋”让群众在闯关中轻松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法治投壶”“公信力投篮”以“壶”“篮筐”与权利概念的精准配对,让抽象法律知识一目了然;“智慧九宫格”则把生活中的典型情境转化为责任判断挑战,在趣味投掷中完成法律常识的“即时测验”;咨询区30多个部门的摊位依次排开,“组团”为市民提供法律答疑。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此背景下,伴随广东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接连举办,以及东莞全域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文化正成为东莞这座文明城市的“硬核力量”。
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普法格局,并持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浸润市民心田,为东莞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特写
从“把笑点写哭”到“最佳风采普法达人”
调解员杨一珂:
我的普法“笑”果修炼记
在首期普法达人特训营中获得“最佳风采普法达人”称号的杨一珂,是东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东坑派出所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她的日常工作,常与各类型矛盾纠纷以及与之伴随的负向情绪相伴。
报名参加特训营的原因,杨一珂说得直白:希望通过脱口秀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人民调解工作。然而,对调解员而言,材料文书撰写和脱口秀创作对应两套不同的思维模式。刚开始创作时,杨一珂称自己几乎“把笑点写哭了”——脚本修改三四稿,几乎每次都是“面目全非”、删掉95%以上再重来。她笑言“自己觉得好笑,但读出来一点都不好笑,甚至想哭。要把法律讲得有趣,又不失准确,这真的很难。”
她坦言,起初并没有信心,甚至没想过自己会入围。因为在她看来,此次特训营中的每一名参与者都表现出色。经过普法达人特训营的系统培训,她不仅收获了新知识,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幽默是一种极好的沟通方式,也能更好助力调解工作。”她表示,希望将特训营中学到的幽默表达方式带回日常工作场景——在与当事人沟通时,让法律知识变得更易理解,让原本紧绷的情绪通过一点风趣话语而放松下来,“如果他们更容易接纳我,我就能更顺利帮助大家化解矛盾纠纷。”
侧记
全民参与,法理入诗
东莞三行情诗征集活动
掀起群众性普法新风
作为开麦讲法,生活有“法”活动的重要成果展示,“约法三章 文明同行”三行情诗征集活动吸引了来自学校、律所、行业协会等不同群体的广泛参与。高校学生、法律从业者、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市民群众纷纷挥笔,使法治宣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被看见、被感受、被记住。
三行诗短,法治意长。作品呈现出题材多元、情感饱满、语言新鲜、视角丰富等特点。不少作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为切入点,将看似严肃、专业的法律内容巧妙融入日常。例如,有作品将“合同”写成彼此兑现的承诺,将“正当防卫”比喻为保护自我的底气,也有人用城市意象描绘对公平与文明的期待。这些作品不仅具备法律知识的表达,也体现了朴素而真挚的生活共鸣。
此次征集活动不仅展示了公众对法治文化创作的热情,也体现了东莞在推进“全域文明建设”中的创新探索。通过引导群众以创作参与普法,以表达深化理解,法治宣传在诗意中“软着陆”,在共创中“可触达”,让“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更具温度的日常。
评论
在东莞,让法治素养
成为文明标配
在东莞,“法治素养提升”正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11月22日,开麦讲法,生活有“法”活动正让法律走出条文、走进草坪、走进市民心中。
活动通过开放麦、法治LIVE秀、三行情诗、互动游戏等多样化形式,让市民在参与中理解法律、在创作中传播法治。不同于单向普法,活动以“体验式”“共创式”方式,让法律教育与文化创作紧密结合。市民参与三行诗征集、在台上开麦或是演绎创作歌曲,也在台下通过互动闯关、答题小游戏、咨询摊位等形式感受法治力量。这种参与感、体验感让法治素养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使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
基层普法力量在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民调解员、律师以开放麦普及法律知识之外,东莞市调解协会的50余名志愿者以及东莞市爱莞家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的20余名志愿者负责礼仪接待、互动体验,用专业与耐心撑起现场的秩序感。此次活动正让群众感受到:法律既是保护善良与公义的利剑,也是生活秩序与文明社会的基石。
东莞将“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融入“全域文明建设”,通过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法律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发芽、生根、开花。公众在参与中理解法律、体验规则,在实践中培养守法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风向标,也为打造“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现代化城市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