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打击+民事索赔”,斩断窃取、买卖个人信息的黑手;“大数据赋能监督+公益诉讼”,推动智能识别系统治理规范化;“磋商+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现场回访”,堵塞政务公开信息中的漏洞……
近年来,针对“数字身份”窃取、滥用等新型个人信息安全挑战,清远英德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履职,构建刑事打击与法律监督体系,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堤”。
“自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以来,英德市检察院统筹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双重职能,累计办理个人信息保护案件37件,从打击黑产、规范应用到监督政务公开,走出一条包含‘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精准监督之路。”英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朱繁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双重追责有力震慑
“无需复杂操作,携带设备闲逛就能日赚500元。”2023年初,这样一则“高薪兼职”广告,让吴某甲、吴某乙等人沦为不法分子的“工具人”。他们加入非法聊天群组后,按照上线指令,携带短信“嗅探”设备流窜于多个城市的菜市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利用技术手段自动采集周边手机号码、短信内容等个人信息。短短两个月,该设备非法采集的实名移动用户信息多达8000多条。吴某甲非法获利3万元,吴某乙获利1.5万元。
案件承办检察官钟伟说,此类非法采集、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侵害个体信息权益,更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英德市检察院同步启动刑事追诉与公益诉讼程序,对吴某甲、吴某乙二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经法院审理,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吴某甲、吴某乙有期徒刑10个月、9个月,同时判令二人支付公益诉讼赔偿金。
近年来,英德市检察院聚焦拦截短信、非法“拉新”、身份信息买卖等突出问题,累计办理此类刑事案件10件,通过“刑事打击+民事索赔”双重追责模式,既让侵权者付出刑罚代价,更以高额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推动全社会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检察建议强化监管
小区刷脸通行本是便民举措,但未经备案验收的门禁系统,却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隐形陷阱”。英德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部分小区物业为简化管理流程,擅自安装智能识别门禁系统,未履行申报备案手续,也未建立规范的信息存储、保密机制,给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英德市检察院自主研发“技防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模型”,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两法衔接”平台、网格服务管理平台等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与实地走访核查,精准锁定多个住宅小区违规使用智能识别技防系统的问题线索。
“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持续性威胁。”钟伟说,行政监管部门必须压实监管责任,确保敏感个人信息处理全程合法合规。
针对发现的问题,英德市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完善技防系统备案验收审批制度,向辖区所有物业公司下发规范管理通知,督促完成申报验收、签订保密承诺书,并开展全覆盖普法宣传。
如今,“刷脸更放心”已成为小区业主们的普遍共识,规范后的智能识别系统真正实现了便民与安全的统一。
强化信息公开规范
英德市检察院聚焦政务公开领域的信息泄露风险,以大数据监督为抓手,持续开展专项监督行动。
英德市检察院通过大数据筛查千余条执法数据,发现7家行政机关在公示行政处罚决定书时,未对行政相对人身份证号码、住址等敏感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涉及文书400余份;该院在专项工作中进一步发现,部分镇政府、村(居)委会在公示惠民补贴、保险理赔等信息时,存在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户等信息“裸奔”现象。
对此,英德市检察院创新运用“磋商+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现场回访”的多元化监督模式,一方面督促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对已公开的敏感信息进行撤换或脱敏处理;另一方面推动建立信息公开“必要性审查”和“个人信息影响评估”双机制,完善内部审核流程。同时通过座谈培训、普法宣讲等方式,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必合规、合规才公开”。
“个人信息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精准发力。”朱繁说,英德市检察院将持续深化大数据在公益诉讼领域的应用,聚焦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社区服务等更多民生场景,不断优化法律监督模型,以更精准的监督、更有力的举措,织密织牢公民“数字身份”安全防护网,为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