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民警的守护。
11月的江门台山新宁体育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男子成年组)赛战意正浓。馆内,排球扣响地板的声音与观众的欢呼交织;馆外,台山市公安局民警张培培和他的同事们沿着预设路线巡逻,目光如细密的筛网,掠过人群、停车场、隔离栏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台山而言,这场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较量,更是一场城市安全运行的全面考验。
赛时守护,编织立体安全网
当最后一记哨声在11月20日晚响起,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男子成年组)决赛落下帷幕。对台山公安而言,赛事落幕从不是守护的终点。
民警黄利民是守护3届台山男子九人排球联赛(侨VA)的“老队友”。在十五运会排球(男子成年组)比赛期间,他每天都会细致检查金属探测门的灵敏度、安检仪的成像清晰度,甚至反复测试安检通道隔离带的卡扣是否牢固。这种细致入微的检查是台山公安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筑牢赛事安全屏障,台山公安提前谋划、周密部署,赛前对比赛场馆及运动员休息室、观众看台等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安全检查,逐一排查隐患。
赛事期间,各警种协同联动,在场馆关键点位和周边道路开展不间断巡逻执勤。他们借助无人机空中巡查、高清监控和实时监控等科技手段,全方位掌握现场动态,科学调度安保警力。
在交通保障方面,台山公安提前进行临时交通管制,在重点路段设置交通指示牌,在关键路口拉起警戒线。高峰时段增派警力引导车辆分流、指挥人流有序行进,保障运动员车队、观众车流高效通行。
民警李赐聪是台山公安安保的“空中守护者”,他操控的无人机每天在体育馆上空及周边区域执行常态化巡查任务。通过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他和同事们精准排查治安隐患、监控人流动态、预判风险点位,构筑起一道立体的“数字防线”。
从空中到地面,从重点区域到周边道路,台山公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为全运会赛事织就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
日常安全,构筑城市韧性根基
台山的安全感,远不止于赛事期间的集中呈现。这座城市的安宁,建立在日常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今年4月,邹某华等184名工人因被一家劳务派遣公司拖欠工资300多万元,在多次协商无果后,来到斗山镇综治中心求助。这些工人多在40至50岁之间,是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城务工群体。
综治中心接案后,立即联动斗山人民法庭。调查发现,企业是因经营困难,并非恶意欠薪。在多次调解后,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并由法庭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184名工人的工资得到了全额支付。
这样的案例在台山并非孤例。今年7月,四九镇综治中心也依托“一站式”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经济办等部门,仅用4天时间圆满化解一起涉及11.2万元欠薪的劳务纠纷,并签订工资确认书及调解协议,消除了工人的顾虑。
这些看似普通的纠纷化解,背后是台山近年来着力构建的“多中心融合、一站式解纷、全链条治理”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在发挥作用。
台山市、镇两级综治中心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便民高效”的原则,整合了公安、司法等多个常驻部门,以及11个轮驻部门的力量。他们建立了“受理—分流—督办—反馈—归档”的闭环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一事一专班”。
潜移默化,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台山的安全感,还体现在对未来的投入上。今年3月20日,台山创新打造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它突出“未”“侨”“海”“新”四大特色,旨在通过实践弥补学校法治教育的短板。三个月后的6月8日,台山市禁毒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它运用实物陈列、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结合本地文化元素,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禁毒思想防线。
这些基地将法治与安全的种子,悄然播撒进下一代的心田。
在志愿服务方面,台山已形成强大基础。据统计,台山市现有注册志愿者已达11.89万人。志愿者们奔走在主干道交通路口疏导交通、穿梭于社区楼栋清理卫生、奉献在解决群众需求第一线。
这种“干部群众齐心干”的“双向奔赴”,让台山的安全感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
场馆内的掌声渐渐散去,但台山的守护从未停歇。民警黄利民依然在检查设备,交警黄嘉文仍在疏导交通,而集调解员、网格员、志愿者和执法人员于一体的网络继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