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理推陈出新,化风险于萌芽、解矛盾于基层;平安共治不断加码,做强群众身边的平安“前哨站”;法治保障持续巩固,筑就宜居宜业宜商新高地……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守正创新、实干担当,推动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
“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是第一经济大省、第一人口大省,各类风险挑战层出不穷。通过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平安,我省社会稳定大局持续巩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古洁表示,广东注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不断提升防风险、化矛盾、护稳定工作能力水平,坚决守牢国家安全“南大门”。
源头治理防风险化矛盾
“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今年春节前夕,吴师傅和几名工友来到东莞市司法局茶山分局,代表公司363名员工给该局及法律援助律师送来锦旗。
原来,去年7月,吴师傅所在公司因无限期停工,导致数百名工人被欠薪,劳资双方矛盾升级。东莞市法律援助处了解情况后,立即联手茶山镇法律援助办事处为工人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指派律师承办该案,促成劳资双方就补发欠薪及经济补偿金问题达成一致,这起群体性劳动争议得以圆满化解。
“欠薪问题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一贯重视欠薪问题源头治理,每年岁末年初会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广东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该厅印发《关于开展冬季农民工讨薪维权法律服务行动的通知》,各地积极响应,建立办案团队,构建劳动争议纠纷“一站式”多元联调模式,会同人社、工会等部门深入基层,排查劳资纠纷隐患,依法及时化解矛盾。
防患于未然,功夫更多下在平时。广东秉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理念,各地用绣花功夫织密基层治理网络,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新模式:惠州市博罗县委政法委联合住建、人社、公安等部门创建“防欠薪平台”,对建筑工地欠薪风险实时分析,发现苗头及时干预;东莞市石龙镇“企业风险预警系统”+“联动预警化解劳动纠纷工作法”,将大量劳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强化劳资纠纷源头治理,是广东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近年来,广东创新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建强综治中心、下沉政法资源、整合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多元协同、快捷高效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新路径。
2023年以来,广东在实现全省1612个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的基础上,推动122个县级综治中心全部挂牌运作,努力实现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一站式解纷”等机制,全省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诉前。2024年,广东信访总量和重复访数量同比分别下降53.3%、63%。
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的发源地惠州市,“党建引领 百村共建”工作迎来三周年。自2022年4月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全市、县(区)组织系统、政法系统各机关党组织与333个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在乡村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问题村”“信访村”蜕变为“文明村”“示范村”,其中不乏“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治理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发展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在惠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维玉看来,实现基层善治,需标本兼治。他介绍,“百村共建”主要针对治理基础比较薄弱、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重点村,2023年以来,惠州政法系统深化“百村共建”工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保障、优服务。
“我们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主线,持续做好矛盾风险排查化解这篇大文章,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有人晓、有人解、有人帮’。”袁古洁说,近年来,广东各地通过探索与实践,先后涌现出潮州“茶文化”、茂名“好心文化”、佛山“创熟”、肇庆“龙母文化”等一批岭南特色矛盾纠纷化解品牌;深圳市、珠海市、梅州市、东莞市4个基层单位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平安共治保安全护稳定
漫步于广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最小应急单元”的牌匾。牌匾虽小,却能给群众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白云区人和镇最小应急单元曾在一周内连破两案。3月6日凌晨,该镇政府最小应急单元队员开展视频巡查时,发现两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在某村公厕旁徘徊,便立即上报镇调度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知派出所,并调度离公厕最近的应急单元队员赶到现场,合力将两名进行非法交易的嫌疑人控制,当场查获涉诈现金34.7万元。3月10日,最小应急单元队员在巡查时发现一男子向路人兜售手机、手表,因其推销话术可疑,队员便将情况上报调度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通知派出所跟踪观察,最后将嫌疑人控制,当场查获高仿苹果手机一部、手表一只。
据悉,广州最小应急单元是由各单位、场所、重点目标等安全防范责任单位组建,以“广州街坊”为主体,受属地派出所监督指导,能够开展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兼顾日常治安秩序维护。
“我们以‘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为主体,按不同风险等级,在全市分类建成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有效破解突发案事件先期处置‘最初三分钟’和‘最后一百米’难题。”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太平介绍,该市充分汇聚行业性力量和社会志愿力量,在深化“广州街坊”建设的同时,打造出“如意平安骑队”“越秀邻里”“靠埔青年”等群防共治品牌。目前,全市“广州街坊”实名注册人数超过67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要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像‘广州街坊’‘深圳义警’这样的群防群治组织,已成为我省群众身边的平安‘前哨站’。”袁古洁介绍,广东已建立各类群防群治组织5.9万余个,成员122.6万人,各地城区“一社区一警两辅”、农村“一村一警(辅)”覆盖率达100%。
广东还积极鼓励见义勇为,在省级层面召开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通过修订《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提高奖励保障标准,为平安广东建设汇聚强大正能量,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群众安全感还来自“小案快破、大案必破”。3月12日早上,肇庆市封开县公安局江口派出所接到事主报警,称其店铺在凌晨被盗窃。封开警方迅速立案侦查,锁定两名嫌疑人身份信息后,发现两人已逃至广西梧州,便与当地警方协同,当天下午就跨省将两名嫌疑人抓捕归案,从立案到结案仅8个小时。
“广东突出‘大平安’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安全的新需求新期待作为价值追求,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袁古洁说。
2024年,广东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分别大幅下降26.3%、32.6%;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群众安全感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法治保障稳预期强信心
《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人口总数与人口增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283.16万户,经营主体总数1904.88万户,稳居全国第一。
人口与经营主体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对广东宜居宜业宜商环境的最好诠释,也为广东平安法治建设成就写下生动注脚。
“法治是广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袁古洁说,全省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水平,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以高水平法治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前不久,清远市清新区法治督察人员前往某镇就综合执法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结果显示,该镇2024年在广东省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粤执法)执法结果公开及时率、案件办理无纸化比例均达100%,整改合格。此前,清新区对该镇开展法治督察时发现,该镇“粤执法”无纸化办案率、执法结果公示情况均不合格,督察人员要求其整改。
这是广东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推动“粤执法”平台部署应用,全省约9.7万名执法人员上线办案。广东还出台意见推进行政复议“六种能力”建设,建立行政应诉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官试点,建成89个行政争议调解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为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广东推出高质量发展法治服务保障重点项目25个。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出台系列法律法规,发布110项“湾区标准”,深入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法治服务保障。全面开展经营主体环境提升、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行动,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地方立法方面,广东注重质效并举。重要立法事项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同时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制度。增加广州南沙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涉外法治建设方面,广东率先在省级层面召开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大力推动“建设三个一流、打造一个平台”(建设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打造涉外法治建设综合平台)。完善大湾区民商事司法协助机制,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9市执业试点扎实推进。广州仲裁委发布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仲裁示范规则,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仲裁案件数量和争议金额稳居全球前列。
为营造浓厚的法治社会氛围,广东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开展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推动依法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