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正式上线。 网页截图南都讯 见习记者刘嫚
昨日,最高法院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正式上线。这是继2014年最高法院推出中国裁判文书网后,在司法大数据应用方面再次往前迈出一大步。
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已累计汇聚1.3亿件案件信息和相关司法人事、司法研究、司法政务等信息资源,是全球最大的司法信息资源库。该网站可向金融机构、法官、律师、学者、法学师生及公众用户等各类人群,提供“类案智能推送”等服务,帮助提前“预测”案件裁判。
可精准向公众推荐“类案”
“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是基于全国法院裁判文书、案例、法律法规、法院运行状况等信息基础上,构建的司法大数据应用网站。
该网站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针对公众的“互联网+法律”服务。
据发布会现场演示,网站上“类案智能推送”、“智能诉讼评估”两个板块,都是面向包括社会公众、政府部门、法学研究机构、司法实务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团体和公众用户。
“类案智能推送”板块可以从海量历史案件中筛选出相似的案件,对法官、律师、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智能的类案精准推荐。“智能诉讼评估”,则是根据用户填写的案件主要情况、核心指标,在法律框架下对比历史案件,评估相应的裁判结果,为用户提供合理的诉讼预期。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两项功能,此前也曾有多地进行小范围的探索和尝试,通过这种法律服务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公众的法律咨询诉求,同时也能够降低不合理的诉讼预期、一定程度上减少法官的工作量。
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负责人王珩告诉南都,从下个月开始,网站还将逐步尝试在法院法官裁判案件时,向法官推送“类案”,以此来减少“类案不同判”的现象。
司法数据报表几分钟可生成
除了面向公众的法律服务,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的另一项职能,是为“智慧法院”提供数据支撑。
南都记者了解到,通过对审判信息资源进行的司法数据分析,可以为专题报告编制人员和司法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以前法院开展一项专题实证研究,需要全国各地到处调研,收集不同地区的案件数据,有的还需要发放大量调研表进行统计,一项专题实证分析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高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介绍,现在,基于自动汇聚的司法大数据,几分钟就能自动生成一份数据报表,一个月就可以完成4-5份深度专题研究报告。
许建峰介绍,通过司法大数据服务网,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和全国法院、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开展了多项合作,进行司法专题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形成各类专题研究成果130余项。
实时汇聚全国法院案件量
此前,各地法院每天新收案件数量、结案数量等司法数据往往只在法院内部显示,而无法在法院之间连通。
通过司法大数据服务网,全国法院案件数据的实时汇聚成为可能,各地和各级法院之间的“数据孤岛”被打通。
许建峰表示,依托这一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时获得全国各级法院收案情况,全国法院每天新收案件、已结案件“一目了然”。案件数据都能追溯到审理阶段、收案和立案信息、当事人、诉讼费及承担情况、案件审理情况等详细内容。
许建峰举例,平台分析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基层法院中收案量第一的是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收案总量13万件,中级法院中收案量排名第一的是广东深圳中院,收案总量为3 .9万件。基于这些案件信息,可按月、按年自动生成全国法院的审判态势分析报告。
许建峰称,去年,法院基于该平台面向全国3500多个法院全自动生成47万张报表,超过10 0 0万统计数字和1亿个案件信息项,创造了司法统计历史上报表数量最多、一次性服务单位最多、生成速度最快等“三个之最”,实现了司法统计由人工向“全自动生成模式”的跨越。
而通过司法人事数据和案件数据的关联融合,发挥绩效评估在法官员额制改革效果分析、审判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