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月暑假就要来临了。和以往不同,佛山市禅城区的游泳场馆运营者不再因为安全问题被投诉而感到困扰了。通过“知了信用”基层社会治理信用应用体系,游泳场所运营方能对照信用评价标准自查自纠,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2024年,“知了信用”实施后,作为试点的石湾镇街道涉游泳池投诉同比下降73%,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
“知了信用”体系被省发改委列为“信用建设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省级试点项目。有了这一工具,佛山禅城得以用“小成本”开展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回应性规制”迈向“信用化治理”,从而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信用氛围。
南庄镇南庄村试点建设自然人信用生态体系,村民可以个人信用积分在积分超市换购物品。
网格员根据信用治理标准化表单开展信用巡查。
打造信用治理全链条闭环
地处佛山城市中心的禅城,全区常住人口137万人,经营主体超41万家,社会治理是件“头痛事”。
“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复杂、涉及面广。”佛山市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欧磊说,以往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应对,容易陷入“出现问题—投入资源—出现新问题—增加资源投入”的无限循环之中。
如何降低政府和经营主体的治理和管理成本,并让治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是摆在禅城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经历近年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禅城探索出了“知了信用”基层社会治理信用应用体系的新方法。
一方面,“知了”也就是“蝉”,与禅城的“禅”字同音,另一方面“知了”有公开和全然了解的寓意,与打造社会信用体系的公平公开公正内涵一致。
通过树立起“以信立治”的理念,禅城探索出了解决“治理成本”问题的办法。“我们将原来‘政府回应性规制’变为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治理效能。”欧磊说。
“知了信用”体系运行按“制定标准、客观评价、结果反馈、纠正修复”四个环节运行。
以游泳池治理为例。此前,游泳池多且分散,部门检查难以全覆盖;部门经营者追逐利益而忽视规范标准;游泳池卫生、安全和规范管理等问题频发,导致市民体验感差。
通过“知了信用”体系,禅城区智治办把各部门对游泳池的监管要求细化为一份信用评价标准,让经营者“有规可循”;其次,运用城市大脑归集的多渠道数据资源,匹配评价标准生成“信用综合评分”,将问题反馈给经营者,由其自我纠正,对整改到位的,修复其信用评分。
如是,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便可做到“知信、守信、用信、增信”,这样的“全链条闭环”,让企业像“爱惜羽毛”一样主动维护信用,政府不用天天盯着,靠市场自律就能解决问题。
像“搭积木”一样复制推广
“知了信用”不仅让经营主体受惠,基层村(社区)也能从中获益。
以南庄镇南庄村为例。过去,村里的环境靠保洁队天天追着扫,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现在,村委将“知了信用”治理模式纳入“村规民约”,制定信用评价标准;村委、群众等多方主体按标准进行评价;对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的行为,予以奖励;对发生违反村规民约的,予以提醒整改。
南庄镇党委副书记周吕表示,南庄村以“信用积分”为手段,推动乡村治理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村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治理者,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南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保洁费大幅降低。
“我们运用‘知了信用’去管理村内出租屋,效果挺不错。”石湾镇街道番村村党委书记黎仲钧也表示,有了这个“称手”工具,村内600多栋出租屋业主的自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租户住得开心,房东租得放心,我们管理也省心。”
欧磊介绍,“知了信用”体系有三大亮点:一是标准化建设,无论是事项梳理、模型搭建,还是机制设计,都有标可依、体系完备,使得信用体系好像“搭积木”一样,能快速嵌入新场景,方便复制推广。
二是立体化评价,一方面评价要素多维度,融合多部门、多领域的监管要求,使得信用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立体。另一方面动态调整,部门可以按需选择行为数据、调整权重,以灵活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三是智慧化赋能,依托城市大脑汇聚数据,运用数字模型自动计算“综合评分”,保证评价客观公正、运转高效。
这样的基层治理智慧正在发光。如今,“知了信用”体系已被广东省发改委列为“信用建设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省级试点项目,并在全省范围内作为标杆案例开展专题培训,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禅城经验。
同时,“知了信用”体系也获得国家、省发改委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国家发改委多次以“信用换人力”为主题专程赴禅城深入调研和交流。
目前,“知了信用”改革已突破“试点验证”阶段,正在进入“全面推广”周期。今后,禅城将从扩大应用场景、强化结果运用方面发力,让更多行业有规可循,从而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信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