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多?中山三乡有妙招!“邻里会客厅”上线以来,以“枫桥经验”为蓝本,通过“三端协同”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短短半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真正让治理有温度、社区有活力!
前端“织网”:“社区能人”成为邻里“和事佬”
肖家村派出所推动建立“邻里能人库”,发掘并培训热心业主担任观察员、调解员、宣传员,带动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织就一张广泛覆盖的社区防护网。
家庆居物业经理郑永奇就是其中一位“调解高手”。今年六月,因空调噪音与漏水问题,两户居民发生激烈争执。郑永奇迅速在“邻里服务中心”群内发出“黄色预警”,联动民警和网格员上门沟通。经反复协调,楼上业主更换静音空调,纠纷圆满解决。郑阿姨满意地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在派出所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居民加入“邻里观察员”队伍,常态化开展走访,实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中端“解结”:多部门会诊,专治“疑难杂症”
“邻里解纷”微信群不只在白天发挥作用,深夜也一样“在线”。某晚11点,林女士发出求助信息,称遭遇家暴。“邻里服务中心”立即启动夜间模式,联合派出所、妇联、村委会上门调解。经耐心劝导,男方认识到错误,当场道歉并保证不再犯。林女士感慨:“没想到不用跑法院,就把问题解决了!”
针对常见纠纷如占用车位、家庭教育等,派出所在小区公示各部门联络方式,并建立线上联络群。通过“茶话会”等多种形式,快速响应、精准研判,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后端“赋能”:专业力量支撑,破解治理难题
面对涉及法律、政策等的复杂问题,“邻里服务中心”主动“吹哨”,联动平安法治办等专业部门资源下沉,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读与调解支持,确保“疑难杂症”有出口、真解决。
例如,一桩因离异后骚扰引发的纠纷,通过多部门联合实施“法治训诫+心理疏导+普法教育”,最终促成探视协议,纠纷得以彻底化解。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三乡镇“邻里服务中心”成为连接党群的“连心桥”,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未来,这一模式还将在全镇老旧小区推广,让更多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