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深圳市坪山区,这条法则正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辖区市场主体超9.1万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聚链成群、蓄能成势。2024年,全区GDP同比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两项指标连续3年位居深圳各区(新区)榜首,跃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29名,入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我们围绕产业立区、制造业强区战略定位,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产业肌理,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坪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杜新利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构建创新政策体系
率先制定出台《深圳市坪山区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开放管理系列政策》《坪山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与仪器、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探索开展智能网联全域开放和商业试点实践经验,被吸纳进《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近年来,坪山区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构建创新政策体系,助力产业升级迭代。
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资金支持、优化配套、完善服务,引导、扶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企成链、集聚成势。
在生物医药领域,制定出台《深圳市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并于今年5月出台首个区县级创新药专项支持政策《深圳市坪山区关于加快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涵盖创新能力建设、研发、投资等8条具体举措支持创新药企业。
在无人驾驶领域,印发首个有立法支撑的区级智能网联管理政策《深圳市坪山区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开放管理系列政策》,探索开展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试点。
坚持审慎包容执法
前不久,坪山区某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因非核心设备未及时年检,如果按正常程序开展年检,将关停该设备一段时间,使整条生产线受到影响,企业每月将产生10亿余元的经济损失。区市场监管部门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允许该企业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继续生产,并紧急协调有关专业机构开展不停工加急检验工作,在两周内完成全部检验工作,受到企业好评。
这是坪山区充分运用审慎执法理念,通过精细化、柔性化监管,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坪山区率先探索“事件触发式”“不见面式”等监管改革组合拳,实行“事前减量—事中提质—事后增效”三步工作法,构建“监管效能提升、企业负担减轻”双赢格局。
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营主体,坪山区推行包容监管。比如,对辖区企业无人小车上路行驶监管实行三个原则:首次违规且未造成后果的不罚、轻微违规的从轻处罚、主动整改且成效明显的减轻处罚。
“当其他区还在观望时,坪山区已为我们提供了从测试牌照到事故责任认定的全流程规范,让企业少走至少两年弯路,有利于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创新。”美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筑牢司法保障基石
坪山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坚决打击恶意侵权。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坪山区建立“一案四查”工作法(刑事犯罪、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公益损害线索同步审查)。
在某芯片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案件中,区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不仅成功批捕犯罪嫌疑人,更帮助企业完善涉密岗位管理制度。
区人民法院在对当事人财产执行过程中,能“活封”的不“死封”,能“活扣”的不“死扣”,最大限度降低保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申请执行人王某与辖区某被执行人劳动争议执行一案,被执行人名下的一批机器设备、库存产品若被执行,将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区法院对查封财产进行“活封”,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由被执行人分期履行付款义务。
此外,坪山区还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网络黑嘴”及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案件从严从快查处,维护辖区企业合法权益。
提升法治服务质效
坪山区着力打造“坪山法治·助企行”服务品牌,升级扩容“一网统管”民生诉求系统,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全域、全时、全面企业需求快办机制。
为更好回应外贸企业出海法律需求,坪山区积极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共享平台,推出法治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暨涉外法律服务每月一主题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7场。
区司法行政部门系统梳理、分析和归纳企业出海常见堵点、难点、痛点法律问题,及时制定《企业出海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手册,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支撑和路径指引。
围绕辖区工业企业危废处理潜在法律风险,区生态环境部门创新线上帮扶指导,首创危险废物VR实景示范,提升工业企业危废处理合规水平。
在萝卜快跑、美团、顺丰等无人驾驶企业集中的区域,区交警部门开设“无人驾驶法治讲堂”,每月邀请法律专家、技术专家解读路权、责任等法律问题。2024年,坪山区无人驾驶违法行为同比下降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