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司法部提出2025年司法行政系统将重点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如被誉为“屋顶的艺术”的潮汕嵌瓷,匠人通过敲击、修剪、构琢、镶嵌四道工序,将普通瓷片变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基层法律工作者是否能从中获取灵感并找出更好的工作方法?
汕头市金平区司法局借鉴这项独特的工艺,提炼出“敲、磨、琢、嵌”四步调解法,将矛盾纠纷视为待加工的“瓷片”,经“敲、磨、琢、嵌”,实现“破镜重圆”、“嵌合人心”的调解效果。
这一创新方法将非遗的工匠精神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至记者发稿时,2025年金平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3078件,涉及金额2590.14万元。
收集与敲击:“安全分解,了解问题”
调解的第一步是调解员通过营造安全、包容的环境,引导当事人充分表达情绪、阐述实情,正如嵌瓷工艺以“收集瓷片、安全分解”作为创作基础。
在一起调解案例中,邱某是一名江西来汕务工的流水线工人,在工作中不幸受伤。初次调解时,作为外地人的他心存顾虑,不愿袒露心声。岐山司法所的调解员敏锐察觉后,邀请其至“茶话调解室”,请他边喝潮汕工夫茶杯边聊天。这一贴心举措,让邱某将陌生的“潮汕衙门”化为可信任的“家乡熟人”,心情慢慢放松了。随着茶香漫溢,他将委屈与诉求充分释放。
调解员通过营造温暖安全的情境,温柔化解了当事人的心理防备,让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情绪与诉求,为后续精准“拼接”事实、弥合分歧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修剪与打磨:“修剪情绪,精准把脉”
调解员如同技艺娴熟的嵌瓷工匠,面对尖锐矛盾,首要任务是对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情绪“碎片”进行“修剪与打磨”。
在某小区的电梯加装纠纷中,矛盾初期邻里对话充满了火药味。高层住户的“你们低层就是自私,不顾大家出行难!”与低层住户的“你们为了自己方便,根本不管我们的采光和噪音!”这类绝对化的指责,如同未经打磨的碎瓷,尖锐且充满破坏力,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更深深割伤了邻里情谊。金东司法所的调解员介入调解后,通过“背对背”沟通,巧妙引导双方将对抗性的“你总是…”转化为建设性的“我希望…”,帮助高层住户表达“希望解决老人出行难题并获得理解”的诉求,协助低层住户阐明“希望保障通风采光与合法权益”的关切。这一过程有效修剪了攻击性语言,打磨出双方核心关切的平滑“接口”。
“在调解中掌握情绪、防止扩大事态是关键。”一名调解员说,通过引导与转化,剔除双方言语中的尖锐棱角,选出各方真实、核心的诉求,为后续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计与构琢:“共绘蓝图,异中求同”
嵌瓷工匠在创作前需进行“设计与构琢”,将零散的瓷片整合成和谐统一的图案,调解员在面对僵局时,也需运用“异中求同”的技巧,引导当事人从对立走向共创。
在另一例纠纷中,郑先生与黄先生因机器订购合同产生纠纷,双方在解约与退款问题上陷入僵持。月浦司法所调解员及时转变思路,不再纠缠于过往的对错之争,转而协助双方梳理核心诉求作为“构琢元素”:郑先生希望尽快收回资金,黄先生则需缓解压力并维护信誉。在此基础上,调解员引导二人共同构思出一幅以“分期退款”为主轴的和解蓝图,既回应了郑先生的现实需求,也为黄先生争取到履约空间,从而顺利化解了矛盾。
金平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调解中寻找共性和平衡点是调解员“异中求同”智慧的体现——如同嵌瓷的“设计与构琢”,将看似对立的诉求重新排列组合,在分歧中寻找交集,最终绘制出一幅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结构图”,为矛盾的最终化解奠定了清晰可靠的框架。
镶嵌与固化:“协议定嵌,弥合纠纷”
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上,第四步“协议定嵌”标志着调解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调解员引导双方将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书,完成矛盾化解的“最后镶嵌”。这一过程恰似嵌瓷工艺中运用潮汕传统工艺用糯米灰浆黏合定型的核心环节——“镶嵌与固化”,调解员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为“灰浆”,将前期达成的零散共识精心黏合,最终使和解成果能够持久有效地抵御现实风雨的侵蚀。
在邱某工伤赔偿案中,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赔偿金额落地,劳务维权画上圆满句号;在电梯纠纷中,住户签署补充协议,邻里共促工程推进,楼道重回和睦;在合同纠纷中,分期退款方案的确立,共同绘制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同心圆。每一份调解协议都是一次精心“镶嵌”,不仅固化调解成果,更让破损的社会关系重现完整图景。“我们借鉴潮汕嵌瓷艺术提炼出的‘四步调解法’,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它既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智慧,也展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多样化和艺术性。”金平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