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司法局在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让群众在闲庭信步中学法懂法知法用法。
在全市首设行政复议受理窗口、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施“周六不打烊”、开门纳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开展“送法进园区”法律服务宣传活动……察民情听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日来,在龙岗区司法系统内,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
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启动以来,龙岗区司法局坚守“司法为民”服务理念,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走心。
在具体实践中,龙岗区司法局通过深入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活动,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和促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创新推出“1+2+3”模式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区司法局注重将自身的技术专业优势、职能优势、群众基础优势,转化为“为人民服务”优势,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创新打造“一个临街景观点、两个阵地平台、三个实践为民活动”工作模式,力争为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打造一个临街景观点,升级群众学法的“新鲜度”。依托原有宪法宣传一条街,增设公共法律服务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在闲庭信步中学法懂法知法用法。
打造两个阵地平台,彰显司法服务为民的“温度”。区司法局顺应行政复议改革工作,在全市首设行政复议受理窗口,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合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全力打造全省维稳工作示范点,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体多元”解纷平台,开展“调解工作先行、法律服务跟进、法律救助兜底、诉讼定纷止争”的“闭环”机制探索,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提效提质。
开展三个实践为民活动,增强服务群众的“深度”。一是探索工作新模式,提供优质便民服务。如区司法局与区人民调解义工服务大队协作,引入有心理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延时服务,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二是打破“信息壁垒”,减少当事人诉累。针对确实无法提供被告身份信息的申请人,由区法援处先行受理案件,指派律师协助调取身份信息,方便群众诉讼。三是持续开展周末“便民服务”。自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周六不打烊”服务开展以来,目前已评选出20名最优窗口服务者,培养和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为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区司法局不断提升基层司法所服务群众能力,组织各街道司法所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预防矛盾纠纷和依法理智解决矛盾纠纷为重点,使群众纠纷化解更顺心。
以“人民调解宣传月”为例,区司法局把“人民调解宣传月”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各街道司法所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通过联动联调、提前介入司法确认,把劳务、租赁、养老、离婚等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和源头,共成功调解纠纷2974宗。
同时,组织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为老年人、残疾人、经济困难群众等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周全贴心的公共法律服务,力争解决一批“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使上述人群得到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此外,开展对特殊人群尤其社区矫正等对象的法制教育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走心。区司法局还主动走出去,通过开门纳谏、面对面倾听民意,虚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边总结边整改边提高。目前区司法局正向全区111个社区全覆盖目标迈进。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司法系统成员还全力参与疫情防控,组织党员先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参与核酸检测、扫楼排查、宣传引导等工作,全力投入社区一线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下一步,区司法局将继续深入推进队伍教育整顿,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凸显法治功能特色,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开门纳谏听民意,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链接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
龙岗区司法局以实干实绩诠释为民宗旨意识
如何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司法实践?笔者获悉,龙岗区司法局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结合司法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实施系列实践活动,创新减证便民等系列便民举措,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以实干实绩诠释为民宗旨意识。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
一是减证便民。推动全区行政部门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力求实现少跑路、多办事。如其下属事业单位龙岗区法援处通过实行申请人自愿承诺举措,解决办证难问题。
二是就近法援。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外,分别在区法院、看守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符合条件者提供法律援助。自3月12日实施以来,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79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宗。
三是在线服务。通过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启用远程视频在线系统,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部分公证事项从网上申请到交费“一条龙”服务,期间共在线办理公证业务10件。
四是上门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上门办理公证,前往社区提供“坐诊”式公证法律服务47次。
五是延时服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公证和申请法律援助实施“周六不打烊”,共服务群众544人次,受理法律援助申请13件,受理公证申请104件。
六是全市首设行政复议窗口。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合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间共受理59宗行政复议申请。
七是打破信息壁垒减少诉累。截至当前,为确因“数据壁垒”无法提供被告身份信息的法律援助申请人调取相关信息13件次。
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减负荷”联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和执法扰企,全面统筹制定一表式联合执法清单,推行法治派驻督查机制,全流程全链条介入重点执法单位和街道执法工作,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法治保障。已开展涉企联合执法检查91次,发现并督促整改企业经营存在问题421个。
二是“大盆菜”服务企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产业园区,通过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进驻产业园区,针对企业融资租赁、股权激励、财税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专项法律服务。其间组织律师走访企业34家次,提供法律咨询468人次,开展法治宣传13次,提供法律意见31条。
扎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是“多元化”化解矛盾。推行社区品牌调解室建设,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其间排查纠纷隐患1174次,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5899宗,涉及当事人54394人,达成协议涉及金额11.37亿元。
二是打造维稳工作示范点。区司法局、区法院结合工作实际,依托公法中心,打造“一体多元”的解纷平台。其间协助办理诉前调解案件17012宗,调解成功4813宗;发挥法律救助兜底作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97宗,其中1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6宗。
三是增加心理咨询服务。与区人民调解义工服务大队协作,引入有心理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延时服务,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
四是“零距离”服务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法治宣讲活动,实现111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其间组织社区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2350人次,开展法治宣传275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516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