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等了二十年,终于入户了!”2024年,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290户村民手拿着户口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回溯到一年多以前,花都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在“枫桥10号”联络站驻点约访期间,了解到炭步镇某安置区部分村民迟迟拿不到不动产权证,无法办理入户手续。为推动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该案由区检察院检察长包案办理,并联合区人大协调公安、房管等部门集体研究解决方案,推动矛盾纠纷最终获得化解。
春寒料峭,人心却暖。一个“小切口”,投射出广州打造老百姓“家门口”检察院的具体实践。在过去一年,广州市检察机关找准检察履职的切入点、着力点,构建新机制、新模式,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全面推进“家门口、作示范、现代化”基层院建设,以高质量检察履职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增城区检察院搭建“流动听证会”。
“检察官驿站”主动对接企业法治需求。
牢记为民初心 打通纾困“最后一公里”
“我和同事常常需要奔跑,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但我知道,奔跑的背后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在“新时代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来自从化区检察院的二级检察官勾超超通过讲述他曾经办理的个案,道出检察人的温度。
“为民”二字分量千钧。如果说“奔跑”代表着检察官通过个人努力走近群众,那么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则从制度层面有效缩短了检察服务与人民的距离。翻阅过往一年广州市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成绩单,“人民至上”的导向贯穿始终。
在广州,基层检察院建设始终贴近群众,把检察服务延伸到“家门口”,以检察“良方”促基层“善治”——
花都区检察院发挥能动性,在全区范围共建立枫桥10号、法治营商环境、公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四类检察便民联络站38个,形成覆盖花都四街六镇全域的“红棉花检e站”服务矩阵。同时,选派38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检察官挂点主动“约访”,推动调查研究、矛盾化解等工作下沉到基层。
增城区检察院搭建“流动听证室”,针对村民邻里纠纷等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把公开听证会开到田地头、榕树下,邀请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参与听证,让当事人把话说清、让检察官讲明法理,2024年以来共组织听证112件次,邀请336人次参加听证。
越秀区检察院着力拓展检察便民网络,建设“枫桥式检察工作室”,打造解决纠纷“微窗口”,就地就近开展刑事和解、民事和解、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设立特殊人群保护“微驿站”,着力保护创业者、就业者、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化解新业态劳动领域矛盾纠纷。2023年以来,收到人民群众送来致谢锦旗23面。
不仅如此,各个基层检察院还以切实履职尽责为切入点,以“实招”解“实困”——
在从化区鳌头镇、良口镇、太平镇,由该区检察院建立的法治关爱保护站向乡村留守儿童持续传递法治温暖,该区共选聘69名“法治关爱护童员”,组织专题普法讲座7场次,覆盖困境儿童、留守儿童400人次,向困境儿童发放司法救助金45000余元,开展慰问、帮扶工作10余次。
荔湾区检察院围绕就业民生热点,“五力”并举服务保障荔湾“零欠薪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围绕无障碍建设和特殊人群,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护航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围绕涉未保护,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合力,为荔湾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法治蓝天。
海珠区检察院围绕数字检察建设,着力打造“海检新芯”品牌,实现数字赋能办理知识产权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该院与区政府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深入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大数据、游戏等领域商业秘密保护、信息数据安全问题等提供“点对点”的法律咨询服务。
从“建模式”到“树品牌”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检察院建设要看准了、抓紧干,更要立足长远,干有所获,行有所得。
2024年岁末,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33个全国检察机关基层检察院建设“一院一品”特色品牌,其中番禺区检察院《打造“一站式”检察为民服务平台“邻里检察”“园区检察”点亮基层治理新图景》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品牌。
“邻里检察”“园区检察”从去年启动,目前在番禺区辖区内的5个镇以及11个街道,都开设了“检察官工作室”,在277个村(社区)及若干重点产业园区内,也全覆盖设立了“一站式”检察为民服务点“检察官驿站”。以该阵地为依托,番禺区检察院能够更好地掌握真实民意,精准提供检察服务。
“感谢检察官的履职尽责,村里的河流终于澄澈干净了。”前段时间,番禺区公益诉讼检察官在下沉村庄的过程中,发现并督促解决了一起村居河流污染问题,200余吨河道垃圾被清除。
通过建立“检察官+”检调对接机制,番禺区检察院前移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关口,促成刑事和解29件。通过联合番禺区人社局,建立共同推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衔接机制,番禺区打通农民工讨薪检察绿色通道,监督追回欠薪567.56万元……从模式的探索到品牌的树立,背后是一项项实效的落地和人民的认可。
在过去一年,广州市检察机关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充分调动基层院走前列、作示范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多像“邻里检察”“园区检察”的检察工作品牌正在萌芽和涌现。
天河区检察院“六出花”未成年人检察品牌是另一个实例。
未成年人保护事关“国之大者”,检察机关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力量。天河区来穗的未成年人数量较多,且有不少是留守儿童,针对这一情况,天河区检察院秉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念,“六大保护”协同发力。
在办案中,该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心理干预、人格甄别等手段,剖析来穗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矫正心理偏差。针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来穗青少年,该院还将广府文化融入监督考察过程,通过组织他们参与广府文化的宣传和制作特色手工艺品等活动,增强其归属感和融入感。
凝聚共识力量 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地成景”
沙鸥翔集,红树参天。红树林是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南沙区拥有红树林湿地面积达198公顷,为全市最多。然而,近年来部分红树林面临外来入侵物种挤压,滥伐占用、水漂垃圾等问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海岸安全受到威胁。
在过去一年,南沙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履职,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治理效能,尤其注重凝聚多方合力,打好系统施治“组合拳”,守护家门口的“绿水青山”。该院依托大湾区(广州)检察公益诉讼协调指挥中心,运用无人机、远程执法记录仪、高像素相机等设备高效调查,并邀请国内权威红树林研究和管理机构专家参与鉴定,针对红树林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出专业性意见。
“针对办案中发现红树林保护存在薄弱环节、公共利益保护缺位等问题,我们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红树林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对策建议。”南沙区检察院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在公益诉讼检察的推动下,共清除南沙红树林有害生物面积18000余平方米,清理红树林湿地垃圾46.9吨,全市首个“林长+红树林长”协作机制和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在南沙落地。2024年初,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的“2023年度检察公益诉讼精品案例”评选活动,该院《督促红树林湿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获精品案例。
以法治力量保护优秀历史遗产,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州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一项重点探索。
白云区检察院创立“‘益’脉相承”公益诉讼检察品牌,针对辖区内宗祠文物长期存在不文明使用的情况,率先在全省开展宗祠文物保护专项行动,推动宗祠成为书画会、武术会、醒狮会、龙舟会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及青年之家、图书馆等新时代青少年活动场所,使老宗祠绽放时代光彩。该院还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投入800余万元修缮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推动红色资源成为“家门口的学堂”,该案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黄埔区检察院与相关单位合作,创设全省检察机关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设立“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黄埔样本”,推动相关部门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7200万元。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就黄埔区保护辖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进行多方位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4年,广州市基层检察院不断创新举措,以检察职能保障绿美广州建设,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落地落实,有关工作经验获得上级检察机关的认可,南沙区检察院获“全国模范检察院”称号;海珠、天河、番禺、增城等4个基层检察院获评广东省检察机关“检察工作现代化先进基层单位”;荔湾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因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成效突出,被广东省妇联评为广东省“巾帼文明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