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网格化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基层的“传声筒”和“服务员”作用,利用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精准提供服务,使民情在网格汇聚、问题在网格解决。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网格服务“专”守护
黄埔区引入“三官三师”(警官、检察官、法官、教师、医师、律师),社工组织,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与网格员紧密合作,促使网格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如针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网格专业力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去年6月,穗东街网格员巡查走访时发现一名14岁的少年坐在田边发呆不上学。经了解,该少年叫小李(化名),因长期处于缺乏关爱的放养状态,加上学习成绩落后,便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为让孩子重返校园,网格员协调专业社工介入处理,组成关爱行动小组,并共同制定了一套全面专业的引导方案。
关爱行动小组多次入户,与小李一家逐步建立信任,积极引导其转变观念,并建议小李父母加强亲子沟通和合理做好教育支出保障。经过多方努力,小李重新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顺利重返校园。
网格力量齐发力,网格服务“解”民忧
黄埔区构建“1+1+N”网格力量体系,打破网格员“单线程”工作的局限,让网格“N”力量(基层执法人员、协管、党员、物业、群众、社会组织等)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做到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
“叶伯,您有什么烦心事吗?”去年12月,黄埔街某社区网格员小郑看到居民叶伯(化名)忧心忡忡地坐在社区居委门前,便与其交谈起来。一个月前,为照料术后的儿子,叶伯从老家来到广州陪护。最近,他的老伴在老家突发身体不适,急需有人照顾,但儿子还没康复,叶伯顿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得知情况后,网格长、网格员积极发动社区“同心亲友团”志愿力量,协助叶先生妻子与工作单位协调时间,既使其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叶先生,也让叶伯可以安心返回老家照顾老伴。此外,网格员小郑担任“向导”角色帮助叶伯购买车票,护送其到高铁站坐车回家。“我已平安到家,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解决了我的烦心事!”叶伯到家后向社区致电感谢道。
警网联动破难题,网格服务“暖”民心
黄埔区建立“警格+网格”双向响应工作机制,依托综治中心,社区民警和网格员在情报信息、上门行动、化解矛盾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
今年1月,夏港街网格员发现一名女子在路边生火煮饭,身旁还堆放着自行车、衣服及棉被等生活物品。网格员见状,便立马上前询问,同时联系网格站长、民警到场协同处理。网格员在交谈中了解到,该女子因与家人闹矛盾已离家出走一段时间,但不愿透露其他情况。
为确保该女子的安全及生活保障,众人对她进行了耐心劝说和安抚。经过努力,最终确认了女子的身份信息和住址,并在她的同意下联系了其家属。网格员和民警把女子安全护送回家后,总算放下心来。事后,夏港街网格员表示,在警网高效、快速的联动下,他们更好地担起了“社区守护人”这一角色。
多方合力干实事,网格服务“护”民安
在推进网格化治理的过程中,黄埔区始终坚持立足“小网格”、做实“微实事”,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切切实实把“关键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实际行动托起群众“微幸福”。
“夏港街丽江社区某小区有处木质观景平台因年久失修,出现了护栏松动、地板翘裂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接到居民反映的情况后,网格站和社区居委迅速启动问题研判,协调各方力量分工行动。网格员联合物业实地勘查,社工走访居民征集改造建议,街道公服办对接城建部门评估修缮方案,业委会主动捐赠资金及街道协调申请专项资金,社区志愿者和业委会全程参与监督。如今,该观景平台已焕然一新,小区居民“脚下的安全隐患”被及时排除。
群众不仅是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对象,更是共治主体。黄埔区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的基层网格治理新模式,构建“1+1+N”网格力量体系,让群众从“台下”站到“台上”;通过科学设置便民联系点,推动便民服务工作精细化、人性化、长效化;举办“星期四网格服务日”活动,利用专业力量为民解难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联动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