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
南沙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既是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节点。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挂牌成立,吸引大批企业落户发展。
正因为南沙特殊的区位环境,南沙区检察院在办案中不断借力科技、创新机制,探索出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建立企业刑事风险防控机制,率先运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区块链存证平台等进一步发挥检察职能,更好服务南沙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智能量刑辅助系统提升量刑精准度
“检察官,我都认罪认罚了,还给我8个月的刑期建议,太重了。”2019年5月,在值班律师的见证下,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现为第一检察部)负责人张凌锋正与涉嫌盗窃罪的小王(化名)进行认罪认罚具结工作。面对小王对量刑的疑问,张凌锋在电脑上打开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对照案情逐一勾选量刑情节,分析量刑结果。当看到自己是累犯,因认罪认罚减轻了2个月刑期的量刑建议后,小王最终对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无异议。
事实上,检察官提出的量刑建议是否精准,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动力。“如果你给出的是一个幅度刑,如3~6个月,那么对方就会认为自己有可能被处以最高刑期6个月,‘从宽’并没有体现出来,导致认罪认罚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你给出的是一个精准的刑期5个月,那么对方就能直观地看到减轻了1个月刑期,感受到认罪认罚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张凌锋解释道。
对于认罪认罚案件,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01条规定,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时,除五种情形外一般应当采纳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然而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如果没有数据支持,检察官难以提出精准的量刑建议令法官接受,这就容易导致量刑建议提出率很高,但采纳率低的情况。”就这样,基于大数据技术研发的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收录近3年南沙区乃至全国各地法院刑事判决数据,对案由和影响量刑的案件要素进行筛选,经系统统计同类型案例并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所选取时期内当地法院就该类型案件和类案的量刑区间分布、集中量刑值、平均量刑值等,从而为检察官作出精准量刑建议提供参考依据。
在具结书签署室,张凌锋向记者展示了智能量刑辅助系统的使用方法。当检察官办案时,只需对该案的案由和影响量刑的案件要素勾选或检索对应关键词,系统就会在文书判决库里检索比对,得出类似情节案件的刑期“众数”(出现最多的数字)、最低刑期、最高刑期及平均刑期,并提供相关案件判例详情,检察官再根据比对结果及综合其它量刑情节提出量刑建议。
张凌锋告诉记者:“借助智能量刑辅助系统,现在办案时检察官一开始就提出确定量刑建议,如无其他情况,法官一般应当采纳。原来法官判决时可能出现刑期畸轻畸重的情况被检察建议所限制,使事后监督变事前监督。”
据悉,智能量刑辅助系统在2019年6月就获评“2019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十大创新案例”。自运行以来,南沙区检察院认罪认罚案件适用率最高占比达95%,平均占比也超85%,法院对量刑建议采纳率也提高至97%,切实体现了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精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特色。
检察官办理涉企案件。
利用最高检区块链存证平台调取的卫星图像。
刑事风险防控保障企业发展
随着南沙自贸区的建设,一批企业也被吸引前来投资落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贸区企业主提前防控法律风险的需求越发蓬勃。
“我们自贸区企业常面临一些法律问题:企业工作人员如何防控由于内部制度缺陷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法律风险?企业签订的经营合同条款是否符合规范?自贸区经济政策下,一些金融创新举措是否触及刑事风险?”一名普通民营企业管理层就表达出这样的担忧。
为此,从2018年开始,南沙区检察院就着手构建企业刑事风险防控机制。南沙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郑创彬介绍道:“我们从企业需求出发,从检察职能出发,急他们所需,为他们提供服务。
据了解,南沙区检察院通过聘请专业调查公司了解全区企业法律需求、纠纷类型、法务团队建设情况,为防控机制构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总结近5年来辖区涉企刑事犯罪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阐析涉企刑事犯罪种类与构成,编印《企业刑事风险告知书》《知识产权企业刑事风险告知书》,放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登记大厅,随同企业注册登记资料一并发放。
如果企业权益已遭受侵害,检察官还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救济指引,帮助受侵害企业尽快挽回损失、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据悉,该院总结了近年来侵犯企业权益的高发犯罪,编制《企业权益救济指引手册》,设身处地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告知企业在权益受侵害时可使用的申请保护方式,并为报案时需提供的材料及材料来源作了解释说明,指引企业快速全面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少走弯路,维护自身权益。郑创彬介绍:“比如企业工地被盗,需要向哪个派出所报案,报案需要提交什么材料,如果不立案有什么救济途径,可要求检察院申诉立案监督等,手册里都写得清清楚楚。”
而在办理涉企案件中,南沙区检察院也不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从全方位保护企业权益的角度出发,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将办案中发现的刑事风险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涉事企业发出《刑事风险预警告知书》,明确法律红线,帮助企业搭建刑事风险防控体系,督促企业挽损内控机制建设,防止类案发生,用个案推及整体预防。
南沙自贸区某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曾在新三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包装部车间主管郭某华于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伙同该公司尼龙扎带供应商黄某,以虚报供货量、冒充他人签名填平账目的方式侵占该公司货款近70万元。检察官在审查逮捕阶段,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提出加大赃物追缴力度的书面建议,为该公司挽回经济损失。同时,检察人员结合办案经验向该公司提出针对性强的检察建议,对案件中出现的制度漏洞,督促企业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承办检察官同时还为该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堂普法宣传课,在为企业员工敲响警钟之余,更为他们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权益救济指引。
区块链技术让取证直观真实
在南沙区检察院拍摄的以该院民事行政检察科“泥头车倾倒垃圾”案为主题的微电影《湖之变》中,办案检察官将卫星遥感图像数据接入最高检区块链存证平台,分析综合湖泊现场的具体情况,最后推测出垃圾倾倒现场的大概位置。
现实中,该案原型是2018年南沙区检察院办理的凤凰湖非法倾倒垃圾案,该院民行科第一次利用高科技协助办案,尤其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无人机破解了此次公益诉讼中由于地貌复杂,发现线索难、调查取证难等难题。
所谓区块链,从应用视角来看,就是一个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每个节点都可显示总账,然后维护总账,而且不能篡改账本,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溯源、数据永存、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南沙区检察院正是首批加入最高检区块链存证平台试点工作的基层检察院之一,将公益诉讼线索区块链存证平台接入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实时记录和动态呈现土地、湖泊等区域受损情况,护航自贸区绿色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区块链技术让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都更加可信,不仅为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公益诉讼案件取证环节提供有力保障。
“在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前,我们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所搜集的证据没那么直观、有表现力,这给检察官办案带来极大难度。如向一些单位、部门要卫星图像,所获取图像能起的佐证效果不佳,甚至找不到相应图像。而现在这项技术大大提高取证精准度与快捷度,证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也得到保障。”南沙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何梓桢表示。
南沙区检察院在引入该平台破解破坏环境案件认定违法时间起点难、搜集初始违法证据难等实务问题的同时,还配合运用网络爬虫筛查、无人机勘查等科技手段,一旦探测到辖区内林地面积变小、耕地用途变更、水域被填埋或污染等,检察人员即可收到区块链网络发来的推送提醒,从而提前打击犯罪,及时保护环境。(来源: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