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早,天气微凉。刘丽云换上跑步鞋,下了楼。她比平常晚起了一个小时,小儿子生病,她申请补休一天。
以浈江执信小学为起点,韶关火车站为终点,6公里的路程,她沿着浈江大道跑一个来回。跑步这个习惯,她坚持了三年,“跑完步后去医院上班,跟打了鸡血一样。”
刘丽云是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正是因补休晚起的一小时,让她机缘巧合下挽救一条生命。
倒下的模糊身影
7时40分许,刘丽云跑步路过东景园公交车站,那是18路公交停靠的站点。不远处,一个模糊的身影趴在地上,引起她的注意。
为跑步轻便,刘丽云没有戴眼镜,近视的她往身影处加速跑去。
跑近看见,一位穿着运动服的老伯趴在地上,下巴磕在地面,嘴巴旁有一摊血水,钥匙和手机散落一旁。
“阿叔!阿叔!”刘丽云拍打着他的双肩,大声呼唤着,老伯没有任何反应。伸手去探颈动脉搏动点,同样没有任何脉搏。
得把老伯翻过来,刘丽云心想。她努力够了一把,发现完全翻不动。此时,旁边三三两两的人围了过来。
“靓女,你别翻他,对他不好的。”一旁的阿姨劝道。
“我是护士,一切责任我来承担。”刘丽云有些着急,“快帮忙搭把手翻过来。”听罢,阿姨上前帮忙翻身。
翻过身后,她发现大伯面色苍白,嘴唇发绀,瞳孔一侧散大。刘丽云把大伯的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及鼻腔的分泌物。随后,刘丽云跪在地上,开始心肺复苏。
用力快速地按压,每次按压深度不得少于5厘米。作为手术室的护士,抢救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技能,“阿姨,你快点打120,我这边空不出手。”
7时52分,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了备注为“倒地昏迷”的出车单,一名医生两名护士跟随救护车出发。
按压按到手抽筋
持续十多分钟的标准按压,刘丽云体力有些撑不住。
“救护车来了吗?”刘丽云问道。围观的市民越来越多,大家都陆陆续续拨打着电话,“救护车好像堵路上了。”现场还有热心市民拨打了110,附近的民警也赶了过来。
“当时是早高峰,车子有些多,救护车逆行了一段。”跟随出车的急诊科护士郭萌对当天印象清晰,原本五分钟的车程,花了八分钟。
随着手臂逐渐酸痛,肌肉逐渐僵硬,刘丽云心里清楚,手要抽筋了。一位身穿橙色衣服的大哥看出了端倪,“你歇一歇,我来帮你按。”
“大哥,你跪着,双手放在这个位置,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刘丽云迅速教其要诀,帮他数着按压节奏,大哥也很快上手。她也没闲着,继续帮大伯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分泌物。
随着心肺复苏的持续,大伯的腹部也有了起伏,刘丽云也摸到颈动脉微弱的脉搏。
8时整,救护车到达现场。跟车的医生护士一下车,立马参与急救。“我是市一医院的护士,可以一起帮忙继续抢救。”刘丽云自我介绍道,没戴眼镜的她还没来得及看清医护的制服。“我们也是,一家医院的。”郭萌说。
跟车的医生护士一下车,立马参与急救。
急救医护们注射肾上腺素、上心电仪、按压、除颤,刘丽云帮忙开放静脉通道。除颤后,室颤的心电图终于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
在把大伯抬上救护车后,刘丽云目送着车子远去。“靓女,你好棒。”围观市民竖起大拇指。她笑了笑,接着跑完了自己的健身路线,和以往不同的是,双手隐隐作痛。
8时16分,救护车到达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跑步能救人”
来医院后,立即做了头颅胸部腹部的CT,排除了脑出血和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腹腔出血等多种胸腹急症。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欧相林介绍,结合病史,考虑扩张型心肌病突发心律失常,“人直接就往前栽倒了。”
在医院治疗的大伯处于休克状态,在ICU治疗后,血压逐渐转好。下午二时许,大伯清醒过来,能正常交流。“脑功能没受太大影响,这多亏了抢救得及时,否则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欧相林说。
据介绍,刘丽云这套“教科书”级别的急救手法,得益于全市对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视。
2022年,韶关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培训项目,并纳入2022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已完成8.1万人的培训任务。
今年初,韶关市心肺复苏技能普及培训项目总结会在市一医院举行,同步开展“120国家急救日”宣传和“全民护心工程”项目启动仪式。
在市一医院工作17年的刘丽云,也在广州刚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心脏大血管外科进修。
进修结束的刘丽云,拍照留念。
13日下午,因手术室有需要,刘丽云结束了补休来到医院,听到大伯没事,她很开心。
刘丽云跑步的习惯始于她的儿子。“我儿子有点胖,三年前约定一起跑步,带着他减减肥。”刘丽云说,后来儿子放弃了,自己却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跑步能让我在工作中更加饱满。”
救人这件事,她还没有告诉儿子,但在医院早就传开了。
“你得告诉你儿子,要接着坚持跑步,有好处的。”科室的同事打趣道,“跑步能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