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圈就是这样逐渐形成。朋友圈里素未谋面的“朋友”真的可信吗?
看看这件发生在深圳的真实案例。
案件回顾
近日,某地产员工李某因工作关系在网上结识了想要买房但只持有港币的陈某。
恰在此时,深圳的万某夫妇急需港币支付儿子在香港上学的费用。而万某夫妇朋友恰好是李某的上司,于是,他们便兜兜转转(顺其自然)认识了这名叫陈某的男子。
陈某声称自己需要人民币购买房产,但手头只有港币,希望与万某夫妇进行货币置换。
基于“朋友圈”的这层关系,双方迅速达成货币置换协议:万某夫妇向陈某转账91万元人民币,陈某则以支票形式支付100万元港币到万某夫妇指定的香港账户。
但交易完成次日,陈某突然退回支票并失联,万某夫妇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受骗分析
在这个案件中,万某夫妇因急需港币,轻信朋友的“朋友”,未对朋友介绍的陈某进行身份和背景的充分核实,便接受了陈某的支票进行大额资金交易,缺乏风险意识。同时,由于他们对港币置换人民币的交易流程不熟悉,信息不对等,导致未能及时识别并规避潜在风险。
警方提醒
核实身份:在进行任何涉及金钱的交易前,务必核实对方的身份和背景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必要时可要求对方提供证明文件。
选择安全支付方式:对于大额资金交易,应优先选择银行转账等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避免使用支票等可撤销或易造假的支付方式。
了解交易流程:在进行港币置换人民币等跨境交易时,应提前了解相关流程和法律法规,确保交易合法合规。
提高警惕: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急需而忽略风险,对于任何看似“天上掉馅饼”的交易都要保持理性判断。